五虎山街道:住进安置房 托起安居梦

随着五虎山辖区居民搬迁第8期选房仪式的结束,搬迁居民领到新家的钥匙,五虎山街道党政机关与下属社区党委搬迁至乌达城区,五虎山街道居民历时15年的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先后有6200多户居民搬迁至乌达城区。15年的搬迁历程,有太多难忘的瞬间、太多难忘的故事……近日,记者深入社区,实地采访搬迁居民和助力搬迁的工作人员,了解搬迁背后的故事。

生存条件恶劣 居民“忧居”盼乔迁

作为乌海地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乌达的“年龄”比乌海市还要长,五虎山矿区又是乌达地区开发较早的区域。1958年,五虎山煤矿由北京煤矿设计院设计,是当时西北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和产能最高的矿井之一。1973年,五虎山城市人民公社成立。1981年,五虎山城市人民公社更名为五虎山街道办事处。五虎山街道办事处地处乌达区西部,东与巴音赛街道相交、南与三道坎街道相连,西与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乌斯太镇相邻,北与梁家沟街道相接。搬迁前,五虎山街道办事处距离乌达城区约5公里,下辖育红、铁西2个社区,6200余户居民居住在此。行政区域面积49平方千米。


五虎山矿区建设之初是边生产边生活的发展模式,矿工们的住宅大多依山而建,住房多以土木结构的平房为主,还有少量的土坯房和窝棚房,这里不仅居住环境差,且部分居民房屋位于地下采空区范围内,安全隐患较大。


1959年,18岁的邬娟女与矿工丈夫来到五虎山矿区,并在矿区生活了几十年。“在矿区生活的时候,全家人挤在小平房内,因为住房距离矿山太近,窗框和玻璃都曾经因采石放炮震裂了缝,只能用废纸塞着,再用透明胶粘住。矿上生产高峰期时,住房区还要限水限电,没有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站,住处周围都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冬天四处结冰。”邬娟女说。


赵树仁长期在五虎山矿区工作,他对矿区生活的场景一直记忆犹新。“结婚以后,我们全家居住在自己的小平房内,房子只有70多平方米,孩子回家写作业都没有地方,都是在床上完成作业。冬天家里取暖都是靠煤炉子,晚上也不敢给炉子里多放煤,睡觉睡到后半夜家里就很冷了。”赵树仁说。


搬迁前,五虎山街道居民住房大多都是六七十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仅有育红社区有3栋居民楼,这3栋居民楼也是年久失修,很是破败。20世纪90年代,乌达区招商引资工业项目逐渐落户乌达产业园,五虎山街道辖区紧邻乌达产业园内的工业企业,企业日常生产产生的噪音、光污染等现象更是影响居民日常的生活。五虎山街道辖区的主干道由于货车的碾压,路面坑坑洼洼,居民出行困难且存在安全隐患。人行巷道普遍没有硬化,每逢雨雪天气,巷道非常容易积水,成为一片“泽国”。街道辖区便民市场少,居民日常购买生活用品不太方便,加之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都位于乌达城区,居民日常就医,孩子上学都成为五虎山街道居民的烦心事。


“全家挤在一个小平房内,住处紧邻矿区和乌达产业园,基础设施不完善,空气也不太好。我们希望早日搬迁到城区,住上楼房,孩子也能上个好学校,家里老人生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居民徐庆军说。




始终初心不改


搬迁居民一个不能少



为彻底改变和提高五虎山街道辖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各方大力支持下,2008年,乌达区开展矿区居民异地搬迁,让有意愿的搬迁的居民全部搬迁。


随着搬迁工作的陆续展开,街道居民走出矿区、走进城区,走出平房、住进楼房成为现实。搬迁过程中,乌达区各部门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助力居民早日乔迁新居,确保居民搬得出、住得好。


搬迁之初,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党委书记李红莉就没有了周六日,她带领社区“两委”成员和网格员对社区居民进行摸底,了解居民的搬迁意愿,向居民解释搬迁政策,打消居民顾虑。“那时候是真累,每天早早地去单位,带领网格员入户走访,向居民解释搬迁政策,走访入户忙得连水都没时间喝,嗓子总是哑哑的,每天的微信步数都是几万步,忙完回到家都已是深夜。”李红莉说。


张莲红是育红社区的一名搬迁居民,她曾经就安置住房的公摊面积产生怀疑,社区工作人员会同张莲红和第三方工作人员一起到安置住房进行评估测量。“社区工作人员专门抽出时间,邀请第三方工作人员对我选择的安置住房进行评估测量,连续去了两次,实地评估测量打消了我的疑虑。我现在已经住进了安置房,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多了,真是感谢社区工作人员。”她说。


张爱民、李学荣两位老人家住育红社区,且都年事已高,家中独子意外离世,女儿身体残疾,全家生活很困难。育红社区党委针对他们家庭的特殊情况,进行了安排。“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对他家的走访都安排在白天,向他们夫妇当面说清楚搬迁政策,当时正值疫情防控时期,我们每次去他家走访,都做好防护,还为他们送去防护用品和药品。签订搬迁协议后,社区党委联系了志愿者,为两个老人免费搬家。”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副主任杨燕芳说。


育红社区居民刘明亮全家4口人挤在一处几十平方米的平房内,他家希望扩大住宅面积,但家中又没有多少积蓄补贴差价购买两套住房。“社区工作人员根据我家情况,为我家留意了零散房源中面积较大的住宅,提供多套方案让我们选择,让我们没有花费多少资金就购买了自己心仪的住房,现在我家在维邦佳苑小区住得很好。”刘明亮说。


搬迁工作开展以来,乌达区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与政策,整合辖区零散房源。2008年至2021年,五虎山街道辖区先后有3500余户居民进行了搬迁。


五虎山街道辖区居民搬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搬迁居民住进新房只是开始,让搬迁居民享受更好的医疗,让其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让搬迁居民充分就业是更加重要的工作。乌达区根据搬迁居民安置情况,增加医疗机构,兴建幼儿园和中小学,开展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活动,让居民充分享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红利,实现搬迁一批、稳定一批的目标,五虎山街道居民15年的搬迁之路得到有力保障。


由于有之前的经验可供借鉴,2022年,五虎山街道居民搬迁工作进入新阶段。街道党工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的工作理念,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开展各类政策解读与服务培训工作,要求搬迁工作人员对居民提出的各类搬迁问题做到有问必答,树立良好的工作风气和服务态度。


针对搬迁时间紧、任务重的实际,五虎山辖区居民搬迁项目部工作人员组建临时党支部,根据网格划分,把搬迁政策及时传递到每一户居民家中,把搬迁的意义向居民说明白。居民徐卫华长期居住在五虎山街道铁西社区,虽已过去了很长时间,但她依然记得搬迁工作人员来她家走访的场景。“那个时候已是冬天了,天气很冷。那天我刚刚起床,街道工作人员上门和我解释搬迁政策,对我们的疑惑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答复。他们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写字都不利索。”徐卫华说。


徐卫华见到的只是搬迁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瞬间,五虎山辖区居民搬迁项目部对于居民的来访,总是不讲明白不罢休。为帮助居民更好乔迁新居,工作人员无偿帮助居民装车,常态化开展日间巡查,保障居民的日常用水。只因为五虎山街道辖区的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的工作,街道居民由最初的观望疑虑转为理解信任,很多居民自发地做起了其他居民的思想动员工作,保证了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住进安置房


打造搬迁居民幸福家园


如今,在一个个新小区里,搬迁居民住着宽敞的楼房,不再为水电暖和垃圾处理发愁,办事不出社区,这都让五虎山街道辖区居民欣喜不已。在新达佳苑居住的七旬老人孙庆女,现在每天早上先将孙女送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回家的路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量量血压,再到附近的便民市场购买新鲜的瓜果蔬菜,有什么需要办理的事项,就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理。“现在干啥都方便,生活很便利,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她说。


今年9月21日,五虎山辖区居民搬迁第八期项目选房仪式举行,居民刘凯通过摇号选择了他心仪的房子“我今天摇到了6号,号比较靠前,特别幸运地选到了自己心仪的房子。“今天活动也来了不少家装公司,等一会去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家装风格,希望在年底之前住进自己的新家。”五虎山街道搬迁居民刘凯说。据了解,2022年以来,五虎山辖区居民搬迁项目部先后举办8期选房,让居民选择自己心仪的新房。


徐卫华全一家长期在五虎山街道铁西社区居住。“家里是个小平房,80平方米左右,冬天取暖靠煤炉子,全家5口人挤在这个小房子内。那时候,我们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住进楼房。”徐卫华说。搬迁后,徐卫华全家搬迁至复兴社区下辖的金瑞佳苑小区。“我家住的那栋楼共有9层,我家房子在5楼,户型很好,采光也不错,有电梯。我家老人也住进了自己的新房子,全家5口人不用挤在一起了,我们全家都很满意。”


白海霞是徐卫华在铁西社区的邻居。白海霞最早居住在五虎山街道育红社区,当时他们全家居住的房子只有30多平方米,家里4口人住在一起。后来,她们搬迁至五虎山街道铁西社区居住,新房子是一个小平房,不到80平方米。“家里4口人住在一个小房子内,房间很挤,家门口的道路也是坑坑洼洼不好走,出门买东西也不方便,冬天取暖靠炉子,一收拾炉子就是一身灰。”白海霞说。白海霞经过置换,她白海霞家搬迁到金瑞佳苑小区一套80多平方米的楼房。“我家在10楼,楼房是电梯楼,采光也很好,最近正在装修,春节前完工,全家人能在新房过春节。小区距离城区中心很近,出门不远处就是市场,距离学校也很近,孩子上学从家到学校只要几分钟。”白海霞说。


为了让搬迁居民顺利住进新房,五虎山街道党工委与我市金融机构、家电卖场、家装公司等单位进行对接,组织家装集市等活动,搭建家用电器、建材装修、金融消费等优惠展销区,为搬迁居民提供电器优惠、家装优惠与金融支持,满足搬迁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2022年至今,五虎山街道先后有2700多户居民申请协议搬迁,由矿区搬迁至城区。搬迁过程中,乌达区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了解相关情况,及时予以协助,实现精准搬迁。


五虎山街道搬迁居民集中安置小区为金瑞佳苑和嘉铭雅苑住宅小区。金瑞佳苑小区位于乌达区胜利街与皇冠路交会处西南角,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共建设安置住房561套。金瑞佳苑住宅小区安置住房均进行简单装修,地面铺设瓷砖,燃气管道入户,安装了电源开关。嘉铭雅苑住宅小区位于乌达区爱民路街以北、团结路以西,建设安置住房482套。除上述2个小区进行集中安置外,乌达区通过整合零散房源,根据搬迁居民自愿选择的原则,让居民选择自己满意的住房。


搬迁居住环境好了,乌达区开始丰富居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各个搬迁安置社区都有各种群众组织,不仅有文艺组织,还有化解矛盾的组织。乌达区各社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社区城市党建、社会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搬迁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全区各个社区还搞起了“学习讲堂”,采取“文化点餐”的方式满足搬迁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季节不同和居民关注重点变化,健康知识、消防安全、书法、民生政策、法治等不同品味的“菜品”都应需端上来。


十五年的搬迁之路,乌达区按照“政府主导 民生优先”的原则,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让搬迁居民乐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实现了搬迁居民由“忧居”到“安居”的转变,搬迁的好政策让居民的“新居梦”变为现实。与此用时,五虎山街道居民的整体搬迁有效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搬迁居民就业、医疗条件也得到改善,切实增强了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