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张照片是校学生会干部与曹校长的分别留念,6个小孩均为曹校长的儿女,片中虽然没有我,但我却珍藏了50多年,因为它记录了那段历史。
李万永
流年似水,人生匆匆,一晃已年逾古稀。
我们这代人虽未经历过战火与硝烟,但却经受了大跃进的浮夸、饥饿的凄惶、“文革”的疯狂及下岗失业的困惑等磨难,遍尝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
有多少如烟往事已淡出记忆,但在乌达学习、劳动的那段短暂时光却难以忘怀,思绪一次次把我带回往事之中……
幸运的1960
1959年春,因生活饥馑,于惶惑中全家挥泪别离了世代繁衍生息的故乡,颠沛流离、艰难跋涉几千里,来到海勃湾铅矿寻觅到一处安身立命之地。由于新建矿区辅助设施功能的严重残缺,致使我的求学路被迫中断,开始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
1960年6月的一天,在乌达工作的表叔捎信说,乌达矿务局新成立的技校正在招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当即赶过去,应考并荣幸被录取。那一刻,我简直恍若做梦,求知的愿望又实现了,我真得是太幸运了。
入校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上课,而是与工人师傅一道铲除校址内的杂草,平整沙丘、支帐棚、钉床铺等建设新校园的活动。待9月份正式上课时已有了教室,但仍是几十人住在一顶帆布大帐棚里,对开的大通铺。一夜风过后,每个人满头、满脸全是一层细沙面。
那时上技校不掏一分钱,吃、住、用全由公家承担。每人每月18元助学金,除掉15元伙食费外,还给3元零花钱,足够买些日用品了。虽然每人每月粮食定量34斤,但由于副食极度缺乏,致使许多同学吃不饱,一脸菜色、浑身浮肿的大有人在,那悲情凄景是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的。
由于在短期内,一下子要招十几个班学生实非易事,因此有些初中未毕业甚或高小生也被招了进来,学校为了弥补同学间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问题,第一学期对初中课程进行了一次流水式的总复习。这对那些基础好的同学来说,已是轻车熟路,学得轻松愉快;而对那些高小或初中未毕业的学生而言,则如蚂蚁啃骨头般学得吃力艰辛。可待到第二学期开设高中及专业课时,在老师的精心讲授和同学们相互帮助及个人的刻苦努力下,差距不像先前那样优劣悬殊了。期末考试时,虽仍有好有差不一般齐,但却全班及格,皆大欢喜。
那个年代,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政治学习抓得非常紧。党团组织十分活跃,经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忆苦思甜教育,其目的是让人们树立不怕苦不怕难,勇闯难关的革命精神和坚强意志,鼓励同学们努力学好本领,成为煤炭事业发展的栋梁之材。
苦涩的1962
1961年暑假到校后,发现一股异样的空气在校园中弥漫,没有一点新学期的欢乐气氛,传说学校要下马停办,这在学子们心头笼罩了一层迷雾,惶惶不可终日。
几天后,有了定论。全校召开大会,由矿务局党委派人宣布了学校下马的决定,说这是根据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需要,愿意回原藉的发给路费,不愿意走的可到局农场种菜当农工,等矿上需要人时可转为产业工人,或学校再上马时仍回校读书。
当时,学校已有水泵、通风、绞车等一年期熟练工种的班学生已毕业上岗了。还有机修等二年期技工班的学生因年龄比较大,不愿意回家多被分配到矿里当了采煤工人。而我们年龄小的三个中专班的学生,除大部分回家外,剩余的都到农场当了农工,每月工资37元。期间,有几个女生曾先后被选调到矿子弟学校当了小学老师,有部分男生被抽调到矿里当了学徒工。我们仍留在农场的一帮同学则每天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着面向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营生。好在农业活都不十分繁重,且又是大集体、大锅饭,抓得不怎么紧,不知不觉间,一天也就稀里糊涂过去了。我们去时正值收获季节,地里有可生食的西红柿、胡萝卜、蔓菁等多种蔬果;还有可烧或煮熟了吃的玉米、山药、毛豆等农作物时不时打打“牙祭”,所以,觉得自由自在混了个肚儿圆。当然,干这些勾当还得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一定要避开队长的耳目,因为,一旦被逮着,处罚也是蛮重的。
这一次的命运裂变,使我初涉人世就遭遇到如此重大的挫折,改变了我一生旅程的轨迹,令我再次陷入了前途未卜的迷茫境地。不过,毕竟年龄尚小,思想单纯,还天真的祈盼着社会经济尽快复苏,学校重整锣鼓再开张,重圆那上学之梦。
永远不能忘记1962年。那是5月的一天,生产队开会传达上级文件,大意是说:国家经济建设出现一哄而上的过热现象,现在要进行政策调整,要压缩矿山规模,精简过多的人员。这样厄运再次降临到我们这些非正式工人头上,我们所有下放农场的同学都被精减了。人们说不上是愁是忧,只是木讷而怅然的一切听从组织的决定,接受命运的安排,人们领了两年工龄补发和两个月工资的精减费后,就鸟兽般四散自寻谋生之路去了。
而今,每当看到那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的同学,兴高采烈聚会聚餐的场景,都会勾起我对昔日同学的丝丝怀念。但痛惜的是除留在乌海的少数同学外,绝大多数连个通讯录也没留下,更别说照张合影留念了,只落得个天各一方空想悠悠的遗憾。
在乌达生活的两年,是我人生长河中很短暂的一段,但它在我的脑海里却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是那段经历,启迪培养了我顽强自学,笔耕不辍的执著精神;还是那段经历,磨砺了我自立自强,适者生存的品质与毅力;更是那段经历,使我体悟出:“只有熬过霜雪的人,才知道什么叫寒冷;经受过饥饿折磨的人,才会倍加珍惜盘中餐”的真谛,致使我一生都不敢懈怠,谨慎做人,勤俭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