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让我们边读书边阅己

有人说,好的文学作品就像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镜子里有人生的辛酸百味,也有世间的千面万象。更神奇的是,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真实地感受到镜子里似曾相识的你和我,而这或许就是现实主义作品存在的意义。

《我在北京送快递》就是一本很好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胡安焉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作为快递员的所见、所想和所经历的人生百态,笑中有泪,痛后能思,给了读者许多意想不到的精神给养。

作为一名普通的打工者,胡安焉的人生经历过于丰富。在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20年间,他走南闯北、四海漂泊,体验了无数种打工人的职业身份。他曾做过快递员,当过保安、收银员、销售员,干过加油工,做过漫画社的学徒、杂志编辑,还卖过女装、鸭货、香薰……当然,还有写作,他是一名网络写手,曾将他在德邦公司工作的经历写成文章在网络上发表,继而出圈成名,最终得以让这样一部16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与读者见面。

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收入和回报,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胡安焉觉得自己的人生被过度透支,情绪也变得暴躁、易怒,甚至反应能力也开始迟钝。特别是在北京送快递的这段时光,他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时薪30元的送货机器,达不到额定产出值就气急败坏。

这样的体验,何尝不是许多基层打工人的感受。社会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机器想要妥善运行离不开各行各业的支持,人们一边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一边又觉得日复一日的人生很疲惫,久而久之,情绪会变得暴躁,思考能力则会变得迟钝。

但胡安焉用切身体验告诉了我们,怎么样才能在现实困境中突围。他曾哀叹:“当我去打工的时候,我就无法写作,光是工作本身就极大地占用了我。”但他也能感受到:“怀着怨恨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常问,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能具有什么样的力量,这本书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一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境遇中,依然有理解这个世界或者宽容他人的可能性。

胡安焉曾不断追问“自由”何所在。“自由”,可能是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人都想要追求的美好心愿。这两年,每一个在网络上出圈的旅游景点或者是影视剧都离不开“自由”的元素,比如掀起了寻找心里栖息地热潮的影视剧《我的阿勒泰》,又比如以一己之力带动云南旅游热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困在都市的围城中,许许多多的“打工人”都很渴望自由的味道,生活不自由、工作不自由,心灵却不能不自由。

胡安焉通过持续的阅读和写作抵达了“自由”。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写道:“所谓自由,实际上不在于你能意识到什么,而在于你想有什么。自由是一种建立在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上的个人追求和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精神内容。”可以说正是写作这件事,让他摆脱了单一的“打工人”的标签,而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更多“平凡且隽永的时刻”。

起初,当《我在北京送快递》这本书初面世时,也有不少读者质疑作者的写作水平,觉得这本书过于“流水账”。当那些曾经厚重的人生经历变成单薄的几行文字印刷在光滑的纸面上时,很多情绪就被掩藏在了字里行间。这会让部分读者觉得,这本书描写的社会生活过于“底层”,没有什么借鉴意义。

但事实上,这可能正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魅力所在。现实主义题材往往都会显得较为朴素,它只注重于表现最真实的生活,以小见大,能感受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读者自己的阅读面、阶层乃至领悟程度。

有很少的一部分读者只能从这本书里读到“底层文学”的味道,那是因为读者本身可能已经被自己所处的环境固化思维。当城市的高楼大厦“物理”分割出了“阶层”后,我们不能期待人人都能从最心底深处愿意了解住在城中村和地下室里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心境。

但绝大多数读者都能从这本书里读到“真诚”。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这本书被称作“打工人的生存实录”,作者也许在书里写尽了工作中的“痛”,却也留下了对生活的“爱”。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从他的描述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那些走南闯北被梦想支撑的岁月,那些意气风发想要创业的日子,那些日复一日做着看似体面其实毫无长进的日子,以及只是凭借体力,就想要获得生活尊严的打工人生,都能一一对照到我们生活中的某个时刻。

尽管作者一直在说,他从不是在代表某个群体,反映现象或问题,他只是从个人生命感受出发,去书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我们仍然会觉得焦躁的精神世界正在被治愈。因为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也在阅见自己,也许我们正处于同书中主人公一样的困境之中,但我们也能像他一样,靠着思考和写作,给自己找到一种新的生活的底气。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