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乌达区志》二三事

从2018年5月开始编写,到2024年9月,历经6年之久,《乌海市乌达区志(2000——2015)》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当我手捧这部散发着油墨芳香、130万字、2.3公斤重的大型地方志书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因为在这部志书里,凝结着我的心血与汗水。我不禁感叹道:“看书容易写书难,出书亦难!”

根据分工,单位负责供稿、编辑人员负责修改。我负责的单位有30多个。4名编辑人员,除我之外,要的都是电子版,在电脑里修改传送,快捷、方便、高效。我不会电脑,提交的是纸质稿,一字一句修改,费时费力,效率很低。而且我所负责单位的供稿人要在乌达、海勃湾两地之间来回传送稿件。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我和供稿人可以当面交谈稿子修改意见。

2018年5月,我接手《乌达区志》编写任务好几个月后,乌海市公安局乌达分局的材料仍无动静,后经再三催问,他们才终于报上来初稿。但是,我看过之后,认为基本没有按照编纂大纲的篇目去写,与要求相差甚远,只能重写。电话里说不清楚,我便决定亲自登门,与供稿人王倩面谈。王倩是个性格内向、很有耐心、乐于求教的人。她把我说的意见详细记下来,按照我给她的提纲认真重写,把第二稿亲自送到我家,比第一稿果然提高很多。在一个半月时间内,我连续三次去乌海市公安局乌达分局,王倩也不厌其烦,最后达到编辑、供稿人、单位领导“三满意”。

在编辑《城市建设》一章中的“供气”一节时,既没有“供气”的稿子,也没有供稿人的名字,谁也不知道负责乌达地区燃气供应的单位叫什么。后来有人告诉我,好像叫凯洁燃气公司。而这个公司在什么地方,又无人知道了。突然有一天,有人说,海勃湾区蒙西世纪城小区外围有个凯洁燃气营业室,可以到那里看看。于是,我骑上自行车,一路飞奔,七绕八拐,终于找到那个地方,进去打问,工作人员告诉我,公司在华山楼以南很远的地方。于是,我骑上自行车又是一路飞奔。大约走了五六公里,远远望去,在加气站西面,有一座4层小楼被掩映在绿树环抱之中。进去一打问,果然是凯洁燃气公司。“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与有关负责人交谈并留下写作提纲和联系地址后,便骑着自行车返回家里。没想到晚上六点半左右,供稿人刘勇峰就把打印好的材料送到我家里,速度之快,我从未见过。

为了不给供稿人添麻烦,我决定不定期在乌达街头举行与供稿人的碰头会。在我的日记里记录着第一次碰头会的情况,时间是2019年3月28日上午9点,地点是乌达区巴音赛东街银泰商城南门东面的公交车站点。那天,冷空气突然来袭,气温骤然下降,快到9点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顿时,大地、树木、楼房被笼罩在一片银白色的世界里。我心想,今天下这么大的雪,大家可能不来了。当我从2路公交车约定的停车点下车后,雪越下越大,连个人影也没有,我便信步向附近的一家服装店走去,隐隐约约看见一个人在服装店门口向外张望。也许是心灵相通的缘故,他向我笑了笑,把我迎进门去,问我:“您是编写《乌达区志》的杨老师吗?”我说:“是呀,您是?”“我是您昨天打电话通知的自来水公司的杨润生。”随后,我便把修改后的自来水公司的材料拿出来,与他从头到尾详细交谈。大约十点,雪停了,我回到公交车站点,乌达区住建局、热力公司、公交公司的供稿人都陆续来到那里,来一个谈一个,谈完一个走一个。大家都说,这个办法挺好,我们省心了,杨老师辛苦了。从3月28日到8月22日,在乌达街头一共举办了4次碰头会,有16个单位、24人次参加,给10份材料定了稿,大大加快了编写进度。

在编写这部志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人口》一章没有供稿单位,我只好亲自撰写了。但撰写这一章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有关资料的可信度。我参考了A、B、C三种资料,A资料是最具权威性的,而问题却恰恰出在A资料里。如在该章第四节“人口构成”之条目“行业构成”中,2000年第一产业的人口数,A资料记载全市为2069人,海勃湾区为606人,乌达区为486人;B资料记载全市为21286人,等于A资料的10.2881倍;C资料记载海勃湾区为6278人,等于A资料的10.3597倍。从这些数字中可以判断,A资料显然是错误的。我也深知,挑战权威是要承担风险的,但别无选择,只能大胆面对了。于是,我便用A资料中记载的乌达区的人口数乘以C资料等于A资料的倍数,就是乌达区的应有人口数,即486人×10.3597=5035人。在这一节中,总共涉及到乌达区151个相关数字,都是用这种办法一个一个计算出来的。在一次全体编辑人员会议上,我详细介绍了撰写《人口》一章的过程,大家没有表示疑义。

至2021年5月,历时3年,几易其稿,终于完成《乌海市乌达区志》的全部编写任务,通过了乌海市和自治区专家们的评审。又历时3年,这部志书终于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