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互嵌篇:构筑共生共赢的“一刻钟生活经济圈”

乌海市以产业协同为纽带,将“区域协调发展”融入城市发展脉络,通过“一刻钟生活经济圈”建设,推动各族群众从“资源共享”走向“发展共荣”。在这里,“煤焦化工”产业链成为经济互嵌的强劲引擎,社区“就业驿站”“创业孵化园”串联起增收致富的实践场景,惠民商业体的烟火气与产业园区的科技感交相辉映,乌海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书写了一刻钟生活经济互嵌的生动实践。  

一、以产业协同夯实根基  

紧扣“煤焦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全链条优势,构建“一园一链、多链融合”的产业格局。2024年,实施市级重点建设项目296个,全部开复工建设,完成投资超160亿元。海勃湾区依托煤焦化产业基础,打造“煤矸石发电—环保建材”循环经济圈,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海南区以氯碱化工为核心,延伸BDO(1,4-丁二醇)、可降解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链,形成“煤化工+新材料”双轮驱动模式,BDO产能达160万吨。乌海经济开发区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实现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副产物“吃干榨尽”,年节约成本超3亿元。

二、以就业创业促进共富  

通过“技能培训+岗位供给+创业孵化”三维联动,激活经济互嵌内生动力。2024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63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12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02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3%、118%、109%。全市建成社区就业驿站32个,覆盖50个小区,年均开展电工、家政、电商等技能培训超200场次,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累计促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次。林荫街道海馨社区联合精深加工制造园举办“家门口招聘会”,帮助搬迁居民实现“零距离就业”;新华西街道滨水社区打造“创业微工坊”,孵化民族手工艺品、社区电商等小微企业23家,带动居民人均增收1.2万元。乌海市构建就业精准服务“四网融合”工作模式入选2024年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三、以开放合作拓展空间  

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构建“蒙宁陕甘”协同发展网络。2024年,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5个,协议总投资315亿元,在库拟开工项目29个、总投资422亿元。与鄂尔多斯市共建“风光氢储”新能源产业带,联合阿拉善盟打造沙漠光伏治沙示范基地,推动能源经济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同时,创新“飞地经济”模式,谋划固态电池材料等产业链项目,推动“东部研发—西部转化”的产业链跃升。外贸领域,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型,危险货物通关能力提升,外综服务平台“乌贸通”入驻企业91家,贸易总额达1.51亿美元。  

四、以创新驱动激发活力  

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建设“云网算力+城市大脑”新型基础设施,推动煤化工企业智能化改造,建成数字化车间4个、智能工厂1个。西北化学网、飞狮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驻企业达470家,累计上云企业4686户。累计建成5G基站1929个,其中用于工业的基站达340个。此外,依托“乌海葡萄”品牌优势,延伸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建成智慧温室4000亩,开发葡萄深加工产品12类,带动农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五、以绿色转型赋能未来  

践行“双碳”目标,布局风光氢储用一体化新能源体系,建成94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探索“绿氢+化工”多场景应用,打造内蒙古西部配煤中心与绿电消纳基地。实施矿区渣山复绿、乌海湖生态修复等工程,PM10浓度创历史新低,黄河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科技创新驱动下,建成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数字化工厂覆盖率超80%,氢冶金技术降低碳排放30%。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