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互嵌篇:打造安居共融的“一刻钟生活空间圈”

​乌海市以“一刻钟生活空间圈”为创新实践载体,立足实际,以空间重构打破传统社区边界,用设施共享弥合服务落差,借数字治理激活融合动能,在西北边陲绘就了一幅“安居共融、情感共生”的民族团结进步实景画卷。这里,老旧小区改造率达90%以上,养老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推窗见绿、移步入园成为生活标配,各族群众在15分钟的时空半径内,共享发展红利、共筑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空间互嵌”的乌海范式。

一、以规划引领空间重构

以“一刻钟生活圈”为核心抓手,将全市83个社区(村)统筹整合为14个“一刻钟生活圈”,覆盖53.21万各族群众。打破传统社区界限,将交往范围从单一社区扩展至4万人量级,推动各民族从“居住相邻”迈向“生活共融”。通过科学规划居住、服务、文化、生态等空间布局,构建了“大融合、大服务”的互嵌式城市格局,为全国城市民族工作提供了“乌海方案”。

二、以政策引导互嵌共融

一是政策引导嵌入式居住。在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分配中,乌海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宣传、社区动员等方式,优先推进各民族群众“混合居住”,避免单一民族聚居区的形成。例如,永昌佳苑社区通过搬迁安置政策,实现采煤沉陷区、库区淹没区等异地搬迁居民的嵌入式居住,促进多元群体和谐共处。二是老旧小区焕新促融合。全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70余个,惠及居民超10万户。改造过程中,注重保留社区原有文化脉络,增设“民族团结楼栋”“同心亭”等特色空间,让各族居民在“家门口”感受共同体理念。

三、以服务打造幸福半径

一是实现基础服务全覆盖。以“微更新”项目为抓手,建成口袋公园200余个、社区书法活动室83个、红石榴服务站14个,确保各族群众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休闲、文化、医疗等基础服务。例如,新华西街道海达社区打造“社区工坊”,集成缝纫、修锁、配钥匙等“小修小补”业态,解决居民生活痛点。二是持续打造健康与养老一体化。创新建设“健康小屋”,免费提供血压血糖检测等基础医疗服务;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站)88个,实现“医养康护餐乐”六位一体服务,老年人只需步行5分钟即可享受助餐、理疗等关爱。

四、以智慧赋能平安家园

依托“城市大脑”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平台,将14个生活圈纳入数字化管理,实时监测社区设施使用率、居民需求热点等数据。例如,通过平台分析发现老旧小区充电桩缺口问题后,迅速在适老化改造中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200余处,实现需求精准响应。此外,“市域线上综合服务超市”整合1300余家商户,提供家政、团购等80余项线上服务,让空间互嵌突破物理边界。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