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积极推动和实现工业节水减排,全面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的相关要求,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工业节水减排,走出了一条工业城市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的特色路子。
我市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严格项目准入,在水资源论证“审查”环节,对新、改、扩建工业项目执行领跑定额标准;在用水“审批”环节,认真开展水量核定,在定额论证的基础上节水10%。2022年以来,全市新上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2023年,我市通过审批环节从严节水53万立方米。
我市水务部门指导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投资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新的灌溉方式可节省一半的农业用水量,而农业节约出的水通过水权转让用于工业生产,有效破解了地区水资源紧缺难题。这是我市以工补农、以农哺工“合同节水+水权转让”交易模式的一个缩影。我市因地制宜探索推动水权市场化交易,坚持两手发力,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农哺工的用水模式,让有限的水资源活起来、动起来。
此外,我市印发实施《乌海市水权流转工作实施办法》,引入国能、东源、三维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节水项目,激发水权市场活力;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从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田间工程等方面实施节水工程建设,引导水指标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流转,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印发实施《乌海市农业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管理办法》,推动“按亩收费、固定计费”逐步向“按量收费、阶梯计费”转变,通过价格杠杆转变农业用水方式,用好现有水资源,倾力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破解工业水资源短缺难题,形成工农互促发展的良性循环。
加大老旧小区地下水管网改造力度,推进城市老旧管网和雨污合流改造,打通再生水管网,推进城镇节水降损;
推动矿区实施矿山灌溉管网改造,减少渣堆绿化用水支出,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引导企业更换节水电子感应水龙头,定期维护用水设备、管道器具,解决跑、冒、滴、漏问题,有效控制厂区用水损失率;
……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管网改造“路径节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大老旧小区地下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损。同时,明确审批过程管网漏损率,倒逼供水企业节水,实现“取水、供水”环节全面节水。2023年,全市完成新建、改造各类市政管网81.45公里,其中,供水管网19.44公里、排水管网41.34公里、供热管网20.67公里。
此外,我市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做到“一户一表、计量出户”。我市还鼓励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开展节水型公共机构建设,广泛推广利用5G技术,将管网系统、管网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控制等整合后进行智能化管理,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企业节水技改工作,引导企业高效“用水”,实现“过程节水”。
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循环水系统电化学节水技改项目,使经过处理后的循环水作为生产水回用,有效降低了新水补充量,解决了循环水系统结垢、腐蚀等问题,降低了工业用水消耗量和企业生产成本。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在厂区建成中水回用处理装置,就地回收利用生产线产生的废水,生产线95%的废水“重获新生”。
近两年,我市深入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指导各企业应用先进工艺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统筹企业和各产业园区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推动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优化,降低企业一次水消耗量,提高厂区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废水综合利用率。2023年,我市19家企业通过节水技术改造,节水637万立方米。
此外,我市推广将企业纳入水量监管,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和计划用水制度,实现“以水定产”,积极探索建设智慧水务在线监测平台,强化取用水实时监测计量,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2023年,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和自治区级节水型园区,恒业成有机硅、君正化工等5家企业获评2023年自治区节水型企业。
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ack绿色脱盐技术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使生产线水资源利用率从56%提高至96%,产生的再生用水没有污染物,全部二次利用,实现废水近零排放。
像该公司一样,我市越来越多企业积极落实节水控水工作要求,全面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推动实现近零排放“终端节水”。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再生水利用效率,贯彻落实“减排就是节水”理念。在用水审批环节要求企业减少排水,再生水利用率达到80%以上。鼓励企业开展“近零排放”建设,新上项目通过建设浓盐水处理设施,彻底达到零排放,实现再生水利用量“全链条节水”。各城区污水处理厂与园区污水处理厂联动运营,形成并延伸污水处理的产业链,不断拓宽再生水回用途径,城区污水处理后可用于绿化、道路降尘、企业生产等,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后再次回用于企业,实现近零排放。
目前,我市再生水利用量达0.25亿立方米、利用率超90%,获评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优秀试点城市(全国第六),再生水利用量逐年提高、应用尽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