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程硕 作
新华社发 金梦溪 作
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节约用水关系着全人类的生存与未来。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20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36亿人缺乏管理得当的卫生设施;有20亿至30亿人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会遇到缺水问题。而在过去40年中,全球用水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50年,全球用水量仍将以类似的速度继续增长,面临缺水的城市人口将从2016年的9.3亿增长到2050年的17亿至24亿。可见,水资源短缺已是人类面临的严重课题。
水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增强公众节水意识已刻不容缓。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节水是解决水安全问题的关键。日前,由国务院颁布的我国首部关于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正式落地,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重点内容都有啥?该条例的正式实施对全社会增强节约水资源意识能起到哪些推动作用?相较于生活中的“一瓢一碗”,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如何使用才能起到节约的效果?对此,记者进行了一番了解。
市民如何看待《节约用水条例》施行
《节约用水条例》即将施行,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市民纷纷表示,国家“出手”,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一定能得以增强。
市民朱尚静敏锐地意识到,这部行政法规的出台,就是要让节水制度“长牙”“带电”。“条例对节水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制度、关键措施、保障监督、法律责任等都作出了系统性规定。这相较于以前,是非常大的改变,无论什么工作,有了责任主体就好推进,更何况《条例》还对节水方面的违法行为明确规定了法律责任。”她说。
市民张斌也觉得,国家层面的行政法规出台并落地,有助于促进公众对节水工作的重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缺乏节水意识的,更别说节水习惯。”张斌说,“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因为缺水导致生活受限。居民用水价格远远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用水收费并不能让我们产生节约的想法。偶尔因为设备损坏、供水设备检修或者自然因素等造成自来水停供,往往也只能在短时间内刺激大家实行节水举措,但这样的节水之举,对许多人来说并非主观意愿。”
有类似想法的还有市民曹海军。曹海军以自己和家人为例说道:“虽然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做到。家里老人攒了洗菜水擦地、冲马桶,我们有时候还不太理解,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需要那么节省,水费能有几个钱嘛。”
诚然如此,除了主观意识上没有进步,消费观念的改变也让人们丢失了“节俭”这一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部分年轻人已经不再能认识到节俭的重要性,甚至还对老一辈的节俭产生怀疑。
市民刘敏就很不理解母亲的一些行为:“洗手池的下水管永远接着拖地桶,而不是插进下水道。我们从小习惯了,还能记得及时把接出来的水倒进大桶中,丈夫和孩子没这个意识,每次都会因为忘了这一茬搞得满地水。”
受访者何余林也有类似的困扰:“父母从不用流动水和洗洁精洗碗,妻子总要趁着他们不在时,偷偷把碗再冲洗一遍。”
老一辈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虽然看起来与当下极不协调,却也体现了他们一直贯彻的“节俭”理念。
对此,不少受访者表示,就算“不理解”,但也很尊重,因为节俭意识与“舍不得花钱”并不能画等号。
何余林的妻子小晴就对“偷着重新洗碗”这件事没有任何怨言。在小晴看来,公公婆婆的节俭行为其实很有教育意义:“我家孩子从小就懂得及时关水龙头,从不在洗脸刷牙的时候长流水,我觉得跟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分不开。”
刘敏的丈夫小付也表示,自己愿意去适应岳父母家的习惯:“节约用水意识跟抠门省钱不能画等号。老一辈人的节约更在于珍惜资源、珍惜物质财富背后付出的劳动,而这也是我们今天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何在还没有看到“缺水”问题的时候,有节约用水的意识,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其实,培养自己的节水习惯哪有那么难呢?洗澡时多关闭几次花洒;洗脸刷牙时不要“长流水”;家中备一个储水桶,洗完菜的水不要直接冲进下水道,攒起来拖拖地;冲马桶时分一分按钮的大小键……点点滴滴都是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精打细算,才能利用好每一滴水资源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工业和城市的命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用水结构中,工业用水量次于农业用水,而远超生活用水。
因此,节水不仅仅是一家一户“一盆一碗”的事,更与城市治理体系和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特别是我市作为工业城市,目前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阶段,未来水资源供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不少市民发现,在此次公布的《条例》中,对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等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明确提出要推进工业节水减排,要求工业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工艺和设备。这些内容,无疑能够发挥刚性约束和导向作用,有助于积极推动和实现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在采访中,大家也纷纷表示,随着《条例》的出台和施行,必将大大增强各行各业参与节水的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
事实上,我市早在《条例》颁布之前,就在努力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通过开源、节流、挖潜、布水网、建机制,多管齐下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工业方面,以位于乌达产业园的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中水回用项目为例,该项目采用“预处理+膜处理+深度脱盐制备除盐水+二级纳滤+污泥脱水”工艺技术,可使厂区全年实现回收利用中水122万立方米,工业废水近乎零排放。
在农业方面,以市云飞农业种养科技有限公司的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应用项目为例,该系统能通过滴灌头均匀、定时、定量地将混合物浸润至作物根系,既能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又达到节水、控肥和控药的目的。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每一滴水资源都用得合理,我市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减排,严格采取用水定额的管理模式。2022年以来,全市新上项目全部达到领跑定额标准。此外,共有19家企业开展了节水技术改造,累计节水637万立方米。
在推进农业节水增效方面,我市已经实施了1.43万亩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累计节水约287万立方米。
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时,我市加大了老旧小区地下水管网的改造力度。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供排水管网改造124.5公里,有效推进城镇节水降损效果,并力争在2025年实现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与此同时,我市还推行智能化灌溉系统,在海勃湾区滨河景观带安装10个智能生态绿化节水土壤墒情监测站,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做到精准浇水、精准施肥,同比节水约40%。
一滴水可能微不足道,但所谓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节约用水久久为功,总能见到成效。记者了解到,2023年,我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55亿立方米,实际用水量为2.27亿立方米,较2022年节约了0.48亿立方米。
节约用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我国第一部关于节约用水的行政法规的出台,期待未来节水意识能更加深入人心,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保护水资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