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荒漠到绿洲 绘就乌海生态美丽画卷

修剪枝丫。

补栽苗木。

清理枯木。

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

直径七八厘米的苗木已长成大树。

本报记者 赵荣 靳婧 文/图

曾经,因恶劣的自然环境,乌海大地植被稀疏,城市内外饱受风沙侵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成千上万的治沙者驰而不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推进荒漠化治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治理,我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而今,治沙者依旧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续写着乌海人治沙植绿的“三北精神”。

奋斗 披荆斩棘鏖战黄沙

在茫茫沙海面前,人是渺小的。让沙漠成为绿洲,又足以证明人的伟大。近日,海勃湾区金沙湾西南侧固沙工程现场,几十名工人顶着风沙正在一座座沙丘上弯腰劳作。一捆捆干草被结结实实地固定在沙地中,网状的草方格如同沙漠微型防护带环环相扣,连成一片,颇为壮观。

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永东介绍,该项目属于库布其—毛乌素沙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中的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和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项目的一部分,主要通过铺设低立式草方格沙障形成“防风墙”的方式,削弱风力,提高沙层的含水量,再通过种植适合沙漠生长的植物,削弱风力侵蚀,防止沙化土地范围扩大。

现如今,已经成形的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甘德尔山和白独贵湾沙源治理项目同样凝聚了数以万计治沙人的心血。

曾经参与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项目的赵文韬介绍,西岸防护林位于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紧邻乌海湖淹没线,该地主要为流动沙丘,极少部分为半固定沙地,项目区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079米。“入眼是连绵起伏的沙丘,沙地上连一棵植物都没有,头顶是烈日,耳边是风声,脚下是滚烫的黄沙。在这样的地方种树,怎能不难?”他回忆,越过水利枢纽大坝,铺设电缆、修路几乎同时开始。常常是头一天挖好路,第二天就被流沙掩埋,还得再铲,两台铲车就停在作业区附近,随时待命。每天,治沙人来了就不想出去,就怕沙子埋路难进来。往往是早晨带足干粮和水,中午凑合着吃,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下避避。忙的时候,他们甚至会24小时连轴转。

工作人员陈来财告诉记者,从治沙开始,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二个春秋,现在吃住都在林区,这里就是他第二个家。“刚开始我们住的是帐篷、活动板房,房子四处漏风,早晨起来后,头上、被子上会盖了厚厚的一层沙,后来才改成彩钢房、砖瓦房,林区也渐渐成了规模。”他说,“通往林区交通便利,缺生活用品,就让妻子从海南区买了带过来。冬天买菜,同事会从市里帮着带过来。自己也在休息区的门前开辟了一块小菜地,守在这里,为的就是这片林。”

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业管护科副主任刘永胜回忆,昔日的白独贵湾沙丘汹涌、寸草难觅。为了治沙,当时的他们怀着满腔热忱,凭借一身力气,指哪儿打哪儿。沙漠里没路、没水、没电,要想实施治理,必须先完成项目区通路、通电、通水等一系列基础工程。为抢在第二年春天植树前完成基础工作,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在前一年秋冬便投入到这场战斗中,道路勘探、修路、整地、拉电、供水、沙障工程……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车开不进去,大家就徒步进沙漠,遇上大风则是走一步退半步、稳一稳再前进。人一进了沙漠,中午就不能回家,只能在沙漠里搭个帐篷休息,午饭也只是凉水加上混着黄沙的馒头、咸菜。”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参与白独贵湾治理的董研生说,“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我和几名同事被派往白独贵湾进行道路勘探,为后续工程打基础。在削平项目区第一座沙山时,6台推土机工作了整整24天;填筑输水主管道的一条深沟,16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辆一干就是5个月;5000亩沙障扎制任务,则是在数九寒天完成的。沙地没有路,我们就带着工人就近取材,用煤矸石垫层,修好了1条主作业路和13条支道。”

因为沙地风大,又是流动性沙丘,一场风刮过后,直接挖坑种的树基本上就全倒了。董研生、刘永胜、王三梅和众多植绿先锋们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运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一点一点摸索前行。为了确保树木成活率,他们不断尝试,采用沙障固沙、更换种植土等方式,终于在风沙中的道路两侧种植了30米宽的树林带。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经过不懈的治理建设,甘德尔山现有林地面积1772.1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35%,活立木总蓄积量23720.5立方米。

守护 筑牢道道绿色屏障

怎样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让成活的树木成长为参天大树,是每一片林区治沙工作者共同的目标。检修管道保障绿化供水,防治病虫害、修剪枝叶让树木健康成长,清理垃圾和枯枝以防起火,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林区养护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进入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刘永胜带领着大家正挨个检查着绿化井、滴管管道、喷头等设施,这儿敲敲、那儿看看,用随身携带的工具配件随时维修更换。他指着成片的树林告诉记者,这些都是2006年种下的第一批树,当时直径四五厘米、一米出头的小树苗,现在都长成了三四十厘米粗、七八米高的大树。

林地中,身穿长袖衣裤的职工郭存利正在修剪干枯的枝丫。“凭经验一看就知道哪些枝条已经彻底干枯,有的虽冒了些嫩芽也得一并剪掉,否则会影响主干的生长。枝干及时修剪和清理林地中的枯枝对于树木生长、林地整洁和防火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刘永胜说,秋末至初春的时节,林地防火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全员24小时不间断巡逻,否则点点火光就可能让大家十几年的辛苦化为泡影。

每逢此时,刘永胜是一刻也不敢松懈。“我回到家,心却在山上,担心值守人员看不住。与其在家坐立难安,还不如回到山上。”他说,“只要待在山上,我的心瞬间就踏实了。”曾经,刘永胜的妻子经常埋怨他不着家,可刘永胜在家的时候,工作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夫妻俩唠不了几句话不说,他还焦躁地在原地转圈。见此情景,妻子无奈地让他赶紧回到工作岗位。时间一长,妻子也能够理解丈夫的辛苦,不仅家务全包,就连照顾老人孩子也不用刘永胜操心。

记者看到,每次巡逻时,他们都要随车携带十余个大型灭火器和自制的“灭火扫帚”。刘永胜说:“这个灭火扫帚就是一根木棍上绑着若干从废旧轮胎上剪下来的皮条,遇到火险时我们能甩着它抽打火苗,能有效灭掉一些初期火灾。”

在海勃湾区至海南区的城际快速通道上,柔柳抽芽、榆叶梅含苞、丁香绽放,景色独美。道路两侧的防风固沙林中,头戴草帽,身穿长袖衣裤、反光马甲的养护工人正分组、分段在绿化带中忙碌着。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林区内,陈来财和刘美玲正在补植胡杨。“你别看新栽的胡杨苗只有手指粗细,我们10多年前种下的小树已经长到碗口粗。”陈来财说。

刘美玲告诉记者,她每天都要从海勃湾城区骑电动车到此工作,通常是早晨6点多起床,7点半就位,下午6点能准时下班,但到了春夏种植、养护的时期,林区人手不足,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儿。“每次补植树木,既难受又觉得担子重。难受的是又有一棵树死了,栽种时必须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期待着新栽的苗木来年能够抽绿。”她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一个造福子孙后代的工作,从最初来这里到现在,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秋,看着苗木成林,自豪感油然而生。”林区负责人赵文韬说。

圆梦 绿水青山照进现实

“甘德尔山上是俯瞰乌海最好的观景台,鼻尖是清新舒爽的空气,眼前是蔓延起伏的绿色,远方的城市在枝叶相交间若隐若现,真是一幅绝美的自然景观图。”市民徐虎说。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道路两侧是整齐的四季玫瑰和侧柏;步入林间,脚下是绵软的草毯,身旁是十几米高的新疆杨,穿行在葱郁的树林中,让人心情舒畅。极目远眺,乌海湖碧波荡漾,乌海湖大桥如苍龙横跨两岸,山水交融,景色秀丽。

刘永胜介绍,景区内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并存。有的植物是人工栽种的,有的则是生态转好后自然生长的。四合木、半日花、蒙古莸、沙冬青、绣线菊、蒙古扁桃、柠条锦鸡儿、芨芨草、沙蓬等形成了美丽天然的植被景观,人工植被则是樟子松、云杉、侧柏、槐树、杨树、柳树、沙打旺、梭梭、柠条等30多种。

“和城区内以景观为主的公园不同,林区则以植物繁衍生长为重点。一些植物的自然生长是生态环境不断好转的体现,我们不仅不会清理,还要精心养护,让其茁壮生长。”工作人员王三梅笑着说,这些森林资源在防沙治沙、固碳释氧、大气净化、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景区的植物丰富,动物也不少,岩羊、黑鹳、石鸡、红隼、伯劳、狐狸等都很常见。“狐狸十分灵巧,岩羊在山脊上跳跃奔走,还有野兔在林间玩耍。”王三梅说。

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林区内,新疆杨、胡杨、国槐、花棒、沙拐枣、梭梭、沙木廖、红柳等植物有规划地种植在不同的区域。胡杨被誉为中国大地上最为亮眼的秋日明星。“秋末时节,胡杨林呈现出金黄色的壮观景色,行走其中,别有一番韵味。”赵文韬指着一根被明显啃食的树苗根部说,“你看,这很明显是兔子咬的。你再看这块小湖泊,以前是没有的,当林区建设、乌海湖蓄水后,这里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林区有了植物,也有了动物,小湖泊中还有鱼类、藻类生长。曾经我们盼着这里长草,而今还得人工锄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治理,我市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遏制,有效减缓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南移的速度,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先后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行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绿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建设和谐宜居的城市永远没有“休止符”,乌海生态建设的美丽画卷仍在描绘。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