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居民楼内的电动自行车。
居民小区内天然气管道旁和窗台上的飞线。
本报记者 张楚研 文/图 2月23日,江苏南京雨花台区一小区发生火灾,15人遇难,44人受伤。据南京市消防救援部门通报,经初步分析,此次火灾事故为6栋建筑地面架空层电动自行车停放处起火引发。 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记者在我市多个小区走访时发现,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问题或多或少存在,还有市民向记者反映所居住小区存在的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 隐患重重 居民为何还要冒险充电? 近日,海勃湾区信达家园小区居民找到记者反映,小区电动自行车存在安全隐患。为此,记者到该小区作了实地走访调查。 该小区内共有3栋32层高的居民楼,740余户居民,2000余人,据统计,该小区有电动自行车1700余辆。记者是在上班时间到达该小区,即使大多数人都在上班,小区内道路两侧依旧停放了几百辆电动自行车。而整个小区内,只有一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里面停满了电动自行车,为了方便居民充电,在小区道路两侧也安装了一些露天充电桩。然而,相较于该小区庞大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这些充电桩明显不足以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家门口,有些楼层甚至一层停放2辆车,有的还正在充电。此外,有些住户家门口拉线摆放着插座。有小区居民表示,等到下班后,上楼的电动自行车数量更多,还有人将电瓶带回家充电。 据了解,该小区在电梯内安装过阻车报警器,然而,一些电动自行车车主为了让车上楼,人为将这些系统破坏。 除了该小区,记者也走访了其他小区。在我市一多层、高层混合的小区内,每一栋多层楼都拉着多根飞线,有的甚至达到20多根,一些飞线的旁边紧挨着燃气管道,有的直接从家里钻孔将线引出。而高层区域也有不少飞线,即使这些高层紧挨着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有些飞线从近10层拉下,就拴在车棚上……该小区共有3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每个车棚内也都停了不少车辆。 在记者采访的另一小区,物业人员告诉记者,该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1小时5角钱,家用电为4角钱。虽然差距不到1角,而且车辆充满电后,会自动断电停止收费,但是依旧有不少居民拉线下楼充电。 每天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的辛女士说:“刚买电动自行车的时候基本上三五天充一次电,但是在骑行一年后,电动自行车蓄电能力下降,基本上天天都要充电。电动自行车毕竟算是一个大件,不可能用一年就处理,都想尽量用的时间长一点,但是天天充电是个大麻烦。” 家住5楼的刘女士飞线至1楼充电,她说:“我们小区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但是我每次回来这些充电的位置都是满的,有些人用充电桩充电后就不管了,一插一天,没办法只能拉线了。我也知道有危险,可是车子又不能不骑,只能自己小心一点,家里的插头只有在充电的时候插上,充完就拔,遇到恶劣天气尽量避免充电。” 居民李先生说:“我家住在小区东门,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均在小区西侧,充个电来回跑不方便,所以就在家门口拉线充电,省时省事。” 家住1楼的居民张先生说:“看看我家窗台上,好几根飞线,不让他们放吧,邻里邻居的不好意思,但是让他们放吧,我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有时看见了就从窗台上丢下去了事,只要不在我家窗台上,就当没看见了。” 家住高层的居民刘先生说:“我家住在27层,想飞线下楼充电都做不到,没办法,只有让电动自行车上楼了。” 赵先生说:“电动自行车着火毕竟只是个例,这种事情怎么可能那么巧就发生在我身上。小区不给解决充电问题,让我们怎么办?” 李女士说:“小区车棚少,在外面充电每天风吹日晒,电动自行车老化很快,我不想放在外面。” 家住高层的王女士家没有电动自行车,但楼道内存在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她说:“我们也很担心,害怕真的出事,但是邻里之间又不想闹矛盾,只能忍下来了,希望有关部门能过来管管。” 问题频发 管理为何无法到位? 公安部《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规定,物业服务企业、主管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对检查发现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应当制止并组织清理;对拒不清理的,要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报告。 而在现实中,部分物业公司并未及时制止违规停放和充电行为,或未向相关部门及时报告、协助处理;一些社区和消防人员也面临“举证难、罚不动”的窘境。 以信达家园小区为例,记者从小区业委会了解到,该小区由于面积有限,小区内一直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开发商预留了地下室作为安置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位置,但是因在楼内,有安全隐患,因此,现在地下室处于闲置状态。直到2023年,小区成立业委会后与物业公司、社区等协商,有了现有车棚。在此前,为缓解小区充电压力,社区和物业协商安装了露天充电桩,但使用效果一般。“我们现在就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找地方设置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解决充电的问题,这样电动自行车上楼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信达家园小区居民纷纷表示。 记者也来到了该小区物业公司了解情况。小区物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也一直在针对电动自行车的问题进行管理,电梯安装阻车报警器、上门劝说居民、在小区楼道里张贴相关的海报和宣传标语,甚至在晚间居民休息时带领物业人员将楼上的电动自行车移至楼下,也在想办法找寻更合适的场地为居民安装充电桩。在其他物业企业,记者也了解到了类似的情况。 “针对小区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会和社区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反映协商。但我们是企业,主要是为居民服务,上门去劝阻居民,经常被大骂一顿赶出来,我们又不能和居民闹僵,闹僵了物业费收不上,企业也很难生存。”一家物业公司负责人表示。 社区对于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也很头疼。在一些小区建设时并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充电桩的概念,导致很多小区在规划时未预留空间,因此,现在存在电动自行车多与充电桩稀缺的矛盾,社区在各小区协调安装车棚也很困难。“在小区居民入住后,我们如果想在小区安装充电车棚,需要征求居民意见,有的居民同意安装、有的不同意,有的对选址有意见等等,我们需要做大量工作,一个个上门劝说,有些能理解支持我们,但个别居民也会强烈反对,导致我们工作很难推进。”一位社区书记说。 社区没有执法权,遇到问题也只能是上门劝说,或者联合相关部门开展集中的执法。但是,在联合执法时,居民会配合,执法一结束,部分居民就会再次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或者继续飞线。“我们经常在各单位之间协调想办法给小区找安装充电桩的地方,对于居民我们也上门贴告知书、劝阻各种方法都用过了,但是,我们没有执法权,居民不怕我们,看我们上门指着鼻子骂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社区的工作细碎而庞杂,社区工作人员加上网格员也就十几个人,不可能天天就盯着电动自行车一个问题,很多居民觉得我们不作为,但其实谁不想彻底解决电动自行车的问题?我们天天劝、日日防,可是社区能做的只有在各方之间协调,我们也很头疼。”另一位社区书记说。 目前,对于电动自行车的一些问题,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处罚规定,但是这些规定真正落地实施却存在很多困难。一方面,电动自行车没有牌照,如果居民不承认,执法单位很难找到车主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对于电动自行车的相关处罚与交警贴罚单不同,交警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可以现场出具罚单,但是对于电动自行车,有关部门需要先劝阻,如拒不改正才能保留证据并处罚,处罚时还需要相关人员出具身份证等。如果违规住户把门一关,敲门都敲不进去,最终很难处罚。“我们也想通过处罚,震慑一些居民,但是必须要按照规定执行,否则的话会出现其他问题。”一位执法人员说。 多方调查 能否找到“解题”良方? 当然,我市也有部分做得比较好的小区经验值得借鉴。在海勃湾区滨河街道白楼社区蒙西世纪城小区,记者看到,小区的电梯内都安装有阻车报警器,而在小区内安装了3个充电车棚和多组露天充电桩满足居民充电需求,物业、社区也对该小区的充电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尽量让居民满意。当然,该小区的电动自行车数量相对较少,管理相对容易。 对于电动自行车存在的问题,不少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这些思路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些离得比较近的小区是否可以资源共享?比如说电动自行车少、充电桩多的小区可否跟附近小区共用充电设施?几步路的距离却能满足很多人的充电需求。”一位居民提出。 “一些小区规划不够合理的,能否向有关部门申请作出修改?比如小区电动自行车多、机动车辆少,但规划时,停车位设置过多占地较大,能否向有关部门申请作出一定的调整,这样既满足了停车也解决了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问题。”另一居民说。 “是否能像建停车场一样建一些公共电动自行车充电场?这样能够尽可能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很多电动自行车充电的问题就可能缓解。”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说。 “政府能否在与国家政策、法律条文不冲突的情况下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让我们在发现电动自行车问题、飞线问题时处罚能够更加顺畅,监管能够更加有力。”我市一位执法人员建议。 电动自行车带来的问题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各方应该通力合作,明确权责范围,不推诿、不逃避,正视这个安全隐患,齐心协力想对策,尽可能将电动自行车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交通工具圈进规则之中,彻底解决安全隐患问题。 是时候吸取教训、解决顽疾了,毕竟,谁也无法承担悲剧带来的严重后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