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 枝叶关情——海勃湾区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为老旧小区改造车棚。

惠民政策宣传。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2023年以来,海勃湾区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潜移默化讲清“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有形有感有效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守望相助、团结奋斗。

梳理惠民账单

凝聚思想共识

海勃湾区整合凝聚社区“两委”、专职网格员、在职党员等力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教育基地等阵地辐射作用,算好惠民发展账。

凤凰岭街道梳理“政策补贴账”,坚持“四下基层”工作法,深入群众听取民意,归纳梳理“政策补贴账”20余项,惠及群众19179人,全年发放补贴831万元;组织社区“两委”、网格员到群众家中,到广场、公园等群众聚集处,面对面开展讲清党的惠民政策相关活动,切实让群众明白“惠”从何来、幸福生活从何来。

凤凰岭街道梳理“生活改善账”,充分利用每月居民议事会、每周网格议事会和邻里恳谈会,将“向群众讲”与“群众主动讲”结合起来,以群众身边的变化真实展现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实惠;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结合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新建了一批车棚,改造了一批活动室,为老年人和少年儿童提供“家门口”的养老和休闲服务。

凤凰岭街道梳理“文化润民账”,带领群众跟党走,归纳梳理文艺汇演、慰问、节庆活动、志愿者积分兑换4大类“文化润民账”;以党群服务中心、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为阵地,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和义诊、义剪、非遗传承烫画公益课堂、曲艺周末乐等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党的创新理论讲清楚、讲明白。

精准开展服务

实现贴心暖心

海勃湾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积极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竭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镇(街道)、包联单位党员干部主动“接单”,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物业服务、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急难愁盼问题。

滨河街道在“便民、利民、惠民”中践行初心使命,扎实落实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梳理政策补贴账、就业保障账、生活改善账、环境提升账、文化润民账5大类52项政策补贴,涉及金额约2000万元,让群众清晰明确了解党的惠民政策“从哪来、为谁来、谁受益”;联合全市16家金融机构,盘活中河源社区闲置土地1.2公顷,建成金融共享农场,实现土地增值和居民增收。

滨河街道实施了滨河花园老旧小区改造6.6万平方米,优化提升街道、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新洋花园小区和银泰尚水湾小区活动室、摩尔城非公党建阵地、湖东社区户外劳动者站点等12处;建成并优化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5个,总面积3892平方米;新增绿地5692平方米、健身设施11处,修补井盖66处,通过点亮群众“微心愿”,共筑生活“幸福圈”。

开展群众活动

文化浸润心田

海勃湾区围绕“打造宣传教育阵地、开展入户走访行动、用好志愿服务队伍、演播红色文艺精品、讲好群众身边故事”等重点举措,以体验式、感观式、沉浸式的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党的惠民政策和典型成就。

新华西街道聚焦基层治理,奏响为民服务“幸福曲”,以“暖心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整合辖区包联单位、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等资源,根据居民需求开展垃圾清理、暖心慰问、医保政策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等15次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人民议事平台群、12345接诉即办、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建立居民“微心愿”清单12个、项目认领清单7个,协调解决高龄老人上门认证、疏通小区污水井、排查站东小区安全隐患等居民诉求,切实将“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

新华西街道聚焦正面宣教,创新宣教形式,建立“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宣传格局;“线上”利用微信群等载体向群众推送惠民政策“一卡通”,提高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率;“线下”结合主题党日、“三会一课”、专题党课、“博闻强学”大讲堂等载体,动员包联干部、在职党员、社区“两委”、网格员、“红石榴”宣讲团等力量同向发力,讲好红色故事,普及惠民政策,同时开展“非遗传承·版画”“与书相约 ‘阅’见美好”等特色活动6场,以寓教于乐、春风化雨的形式,推深做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基层治理到位

实现亮点增效

海勃湾区畅通群众反映渠道,引导激励群众在老旧小区改造、管道铺设、环境卫生整治等基层治理重点工作中主动“吹哨”,提升各部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答卷”响应速度,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

新华街道畅通一条“广言路”,把握群众需求“主攻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途径开展“吹哨纳谏”活动。依托“‘新’事好商量”“新心驿站”等载体,通过设置民意信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党员干部接访下访等方式,深入社区、居民家中,倾听群众心声,征集民情民意370条,梳理需求清单68份,在职党员认领59份,班子成员、党组织书记带头领办解决无物业小区、平房区污水堵塞、雨水倒灌、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0余件,切实把居民的“难题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

新华街道还落实一批“好项目”,培育就近就业“增收点”,将“以工代赈”项目作为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途径,利用本辖区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小项目大情怀、小投资大成效”的作用,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幸福社区以推荐水暖工方式接通管道2户,新南社区“友邻小铺”以“1元”租金提供场地引入理发、裁缝、维修等岗位3个,实现增收5000元,弥补了辖区“小修小补”业态的不足,也用“公益价”惠及更多群众。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