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面:地区特色美食 来自家乡的味道

莜面山药丸子

莜面饸饹

莜面墩墩

莜面鱼鱼

莜面饺饺

莜面窝窝

莜面拿糕

莜面圐圙

黄河岸边是我家·寻味乌海 ⒂

本报记者 李浩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风韵和味道。

都说美食是开启城市烟火气的灵魂。春夏秋冬,晨昏轮转,一种滋味就是一段生活。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无边岁月里的炉火明灭,漫漫时光中的炊烟袅袅,最终都化作平凡的三餐四季。

都说美食是追回童年记忆的味觉密码。灶火燃起,香气弥漫,妈妈的手艺早就植入记忆深处,再平凡的食材也能成就未来几年、几十年的惦记。万户千家,味道迥异,但幸福的滋味却何其相似。

都说美食能承载游子思乡的行吟。三餐一宿,岁短日长,故乡是我们抵达世界深处的一个起点,美食是我们回望故乡时最柔软的情愫。家乡味与家乡话一起,愉悦了味蕾,抚慰了身心,风尘恋恋中定格成关于家族人事、故乡山水的特殊记忆。

乌海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传承和交融中,创造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饮食文化,经岁月打磨,成为乌海人特别热爱的一种风味。

这种风味与辽阔的蓝天白云有关,与苍莽的金沙戈壁有关,与潋滟的一湖碧水有关,与壮美的山海沙城有关……它不仅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还在无形中承担起了促进人类情感、凝聚社会群体的作用。

如果您也想寻访“乌海风味”,领略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的极致情感,不妨跟随记者一起,开启这段“寻味之旅”。

莜面是莜麦经过加工而成的面粉,主要产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山西省北部地区、河北省西北部地区。莜面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延续至今,不仅是一道意义非凡的美食,而且是内蒙古人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据史料记载,自汉武帝时期,河套地区即开始种植莜麦,隋唐时期出现了莜面“三生三熟”的加工方法,清乾隆时期,莜面作为贡品被送往京师。时至今日,莜面作为一道地区特色美食,已经发展出了种类繁多的制品,不同的配料、不同的工艺、不同的烹饪手法赋予了莜面不同的口感风味。

莜面有热凉吃法、四季吃法,是我市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莜面的制作方法灵活多变,在巧妇手下可采用搓、推、擀、卷、拨、切等手法。吃莜面有辣汤、冷调、凉拌等方式,食用莜面前可用蔬菜搭配。莜面自身无味,可根据口味,自行调制酸、辣、咸、甜等味道,夹一筷子莜面,饱蘸自己调配好的汤料,细细咀嚼,令人回味无穷。

位于乌达区滨海A区的武川莜面馆店主赵先生告诉记者:“莜面这个东西要想吃得香,莜面的品质必须要保证,其次搭配的辅料也很重要,搭配白菜、萝卜、圆菜等各种辅料,就有各种口味各异的莜面制品了。”

李茹家在呼市,8年前来到我市工作。“莜面是比较高热量的面食,具有耐饥抗寒饱腹感很强的特点,我老家有一种说法‘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我未出嫁前,母亲对我说莜面做得好不好体现着一个媳妇的家务能力。我跟着母亲学习做莜面,推莜面窝窝,搓莜面鱼鱼,学到最后,我双手可以搓多股莜面鱼鱼,现在市面上有现成的莜面制品,但再也没有母亲教我学做莜面时的好吃,总感觉没有了当时的味道。”李茹说。

刘思佳来自兴和县,她从小接触莜面,一直习惯自己动手制作。“我是喜欢自己动手做莜面的,市面上有卖的那些莜面成品,我不太喜欢。我自己买了一小块大理石板,自己收拾了一下,每当家里吃莜面的时候,我都自己和面,然后压出饸饹,或者在石板上搓出莜面窝窝。自己做莜面,不仅是做莜面,更是全家人在一起无拘无束的美好时光。”刘思佳说。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综合分析,中国莜麦含粗蛋白质达15.6%,脂肪含量8.5%,还有淀粉释放热量和磷、铁、钙等元素,与其他面食相比较,莜面各种元素的含量属于前列。经常吃莜面有助于降低人体中的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还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同时,莜面中含有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可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促进病人伤口愈合,预防贫血。近年来,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莜面具有的药用价值重新被认识,许多人改变了对莜面的传统观念,主流认为吃莜面就是吃健康。“我日常交际比较多,天天都是大鱼大肉,吃的时间长了就不太舒服,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我都会亲自下厨做一顿莜面吃,自己买点莜面鱼鱼,调点蘸料,莜面搭配上香醋,筋道爽滑,一口莜面比啥都香。”王毅说。

莜面是一道传承千年的美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它在人间烟火中,是日常生活的调剂品,是游子心中家乡的味道。

杨永朋老家在赤峰,大学毕业来到我市工作。“我在赤峰是不怎么吃莜面的,来到乌海以后接触多了,也开始爱上了莜面。我媳妇是巴彦淖尔人,她爱吃莜面,我们两个人一起做莜面,也算是我们夫妻日常生活里的调剂吧,小小的莜面见证着我们之间的陪伴。”杨永朋说。

赵杨是土生土长的乌达人,大学时她在外地上的,回忆起自己在外地上学时馋莜面的场景,她依然记忆深刻。“在外地上大学,首先需要适应的就是当地的饮食习惯。我大学在南方上的,南方没有莜面,在家天天吃莜面没有感觉到什么,在外地长时间吃不到莜面,时间长了还不习惯。每当快要放寒暑假的时候,我就在心里盘算着回家的日子,每次一进家,父母都是做好莜面窝窝在家等我,热腾腾的莜面窝窝蘸上佐料,路途上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整个人内心都是满足的。”赵杨说。

百变的样式

舌尖美食背后的百般滋味

莜面好吃的重点在于莜面独特的做法。莜面从莜麦变成餐桌上的佳肴要“三生三熟”,即从莜麦到成为能吃的莜面制品,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

“一生一熟”是指莜麦收割下来,莜麦进行脱粒,脱粒完成的籽粒是生的,这时的籽粒是不能吃的,这是“一生”,支一口大铁锅,将籽粒倒入锅内,下架文火,用锅铲徐徐翻动,类似于街头的糖炒栗子,等到将籽粒炒到黄熟微焦,飘出香味,这就成了“一熟”,炒好的籽粒就可以进入到磨面的环节了。“二生二熟”是指炒熟的籽粒磨成莜面,这时的莜面是生的,这就是“二生”,这时的生莜面从外观上来看,除颜色略暗外,和小麦磨成的面粉没有太大的差别。生莜面在制作莜面制品的过程前,首先要进行和面,和面时不能用凉水,需要用开水,舀适量的生莜面在面盆里,添加适量的开水,就可以和面了,由于是用开水和的面,这就成了“二熟”。和好的生莜面,趁热将莜面制品放到笼屉里去蒸,不管什么样式的莜面制品,通过添柴加水,烧火猛蒸,当蒸笼中“白烟”升腾,屋中弥漫着莜面特有的清香时,这时候莜面制品就熟了,谓之“三熟”。

在传统的北方农村,许多农民惯用木制的面柜贮藏莜面,这种面柜外立面漆上大红漆,在屋子里特别显眼,北方农村人家陈设简单,屋里一大半是炕,面柜是最主要的家具。家境的好坏,从面柜的大小和光鲜程度一眼便知。

莜面作为普通人家经常食用的餐食,制作的方法是多样的,有制作方便、省时省力的饸饹,人们常用机器将莜面团压成面条,这个过程叫作“压饸饹”;也有人将莜面团用手在案板上搓成细细的面条,称之为“莜面鱼鱼”。最为常见的“莜面窝窝”是指将莜面在一块巴掌大上的大理石板或者陶瓷板上通过右手一推,左手一揭,掀起一片薄薄的莜面片,然后顺势在手指上绕成筒状,竖着立在笼屉的纱布上,许许多多这样的圆筒一个挨一个立在一起,就形成状似蜂窝的莜面窝窝了。据了解,莜面通过蒸、氽、烙、炒等方法制作出的莜面制品有数十个品种,莜面的做法至少有20余种。

家乡的味道

流传2000余年的珍馐美味

张勇是巴彦淖尔人,年逾七旬的他谈起过去吃莜面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小时候,正赶上困难时期,在农村,成年人每天只能分到一斤粮食,基本都是玉米面,像我们不到18岁的孩子只能分到8两。每当春天到了,我们就上山挖野菜,拌上玉米面蒸菜团子吃。莜面顶饿,我当时特别想饱饱地吃上一顿莜面,每到秋天,莜麦黄透了以后,就盼望母亲做一顿莜面。莜面蘸着母亲调制的冷腌汤,那真是美味。莜面吃着顶饿,吃完浑身有劲,出去干活感觉不到累。”张勇说。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家庭吃一顿莜面并不容易。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温馨社区居民肖挺喜告诉记者,他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分到的口粮是14.5公斤,需要算好每天吃多少才能保证吃到月底。他日常吃饭是当时普遍流行的“低标准瓜菜带”的吃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调和饭”。所谓“调和饭”就是靡米加水进入锅中熬煮,在靡米快熟时加一些面条或者蔬菜,倒点酱油,撒把盐,天天都是这样吃。“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不是每个月都可以分到莜面,如果有某个月能领到莜面,那可真是家里的大喜事。有一年,家里领到了莜面,我放在家里阴凉处。做莜面时,老伴就抓一把出来,搭配上蔬菜做成莜面窝窝,每天都不重样。当时我在井下挖煤,每天下完井就想着家里这一顿莜面,全家人一起吃莜面,有说有笑的时光很美好。”肖挺喜说。

孙军凯来自河南,现在在乌达产业园一家企业工作,他说在乌海吃莜面可以感受到家乡的味道。“我家是河南安阳的,我们那里也种植莜面,小时候家里每周都要吃上两三次。母亲一双巧手做的莜面特别筋道,配上河南独有的胡辣汤,真是特别下饭。现在来乌海工作了,每次想家了,就让妻子做点莜面吃,与其说是想吃莜面,不如说是想念家人。”孙军凯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