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百家宴”增进邻里情。
本报记者 段维娜 文/图
天蓝、地绿、水清、路畅,乌海以文明为帆,外增“颜值”,内练“气质”,让美景抬眼可见,让幸福触手可及。
文明在心中,美景入眼帘。乌海的大街小巷、老旧街区焕然一新。一入夜,街道灯火璀璨、美食飘香,洋溢着浓浓“烟火气”;道路交通秩序井然,走过每一个路口,车让人让出了秩序,人守规守住了和谐……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要求,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大力改善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文明塑形换新颜
日前,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早早来到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盛世社区盛世华庭北小区,如往日一般拿起工具开始打扫卫生。在这个区域,时不时有小区居民路过,他们熟络地与志愿者打招呼,帮助志愿者清理地上的烟头、垃圾,像和常见面的老友一样与志愿者寒暄、聊天。
“‘红马甲’来得很准时。”小区居民李女士在路口的早餐店吃完早餐回来,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忍不住为他们点赞。
由于历史原因,盛世华庭北小区是一个无物业小区,缺乏基础设施,管理较混乱。
自创城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制定实施《乌海市深入开展市、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包联共建小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组织410个党组织与601个小区建立包联共建关系,深入小区开展“8个十”文明实践活动,盛世华庭北小区也被纳入包联共建工作清单中。从此,小区里多了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经常拿着扫把、铁铲、钳夹等,在小区里巡逻、清理杂物、打扫卫生。
近年来,我市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既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塑形”,也对老旧小区进行“微改造”。2023年,完成6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收运处置体系覆盖全市14个行政村,覆盖率100%;补齐社区(小区)基础设施短板;更换安装交通护栏6500余米,施划交通标线10万余平方米,推动改善出行环境……
一项项民心工程的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实,一个个老旧小区的蝶变,让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文明润城惠民生
近日,海勃湾区滨河街道白楼社区举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邻里共享‘百家宴’”为主题的活动。
活动现场,陆续有居民从家中端来精心烹制的菜肴,有麻辣鲜香的卤鸡爪、入口即化的红烧肉、脱骨软烂的红烧排骨、酸甜可口的糖醋里脊……各式各样的家常菜摆放在餐桌上,品种丰富,色香味俱全。活动间隙,大家分工协作,有的和面,有的调馅,有的擀皮,有的包饺子。经过一个小时的忙碌,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餐桌。
席间,大家吃着美味的菜肴,一边交流烹饪技巧,一边聊着家长里短、邻里趣事。现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百家宴’是一项流传很广的民间习俗,有祈丰收、保平安的美好寓意。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我早早地开始准备。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道‘金玉满堂’,我要把好的味道、好的祝福送给大家。”居民赵艳欣说。
“邻里有温度,社区有热情。这次以宴为媒的‘百家宴’活动,用最具‘烟火气’的方式让邻里之情不断升温,营造‘大邻和谐、小邻和睦’的良好氛围。今后,白楼社区党委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凝心聚力,积极探索‘邻聚力’治理的新路子,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让居民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白楼社区党委书记张丽丽说。
宽敞整洁的乡村道路、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醒目的村规民约、面带笑容友善热情的农区居民……走进我市的各个村庄,都可以感受到文明乡风扑面而来。
当下,我市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和平台,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等主题,组织宣讲队、宣讲小分队等深入农区基层,开展接地气的宣讲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全市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覆盖,一批功能发挥到位、创新亮点突出、群众普遍认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精彩呈现。
文明城市,市民是主体。只有市民素质整体提升,才能实现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才能不断迸发生机活力。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将文明实践站作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与新平台,全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文明铸魂树新风
马路上的烟头少了,整洁的路面多了;乱贴小广告的少了,城市的“牛皮癣”被整治了;小区楼道堆物少了,居住环境整洁了,社区和村落美化了,市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文明的风景随处可见。
城市属于每位市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的“大合唱”。
“文明过大年+今日全家一起贴春联!”“骑行电动自行车佩戴好头盔,斑马线处礼让行人”……2月7日以来,一系列以“文明过大年”为主题的照片和链接,在海南区居民的朋友圈铺展开来。不少网友拿起手机,参与这场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争当文明城市创建代言人。
这是一场由海南区文明办发起的“文明打卡”系列活动,活动于2月17日收官。
“‘一言一行塑造形象,一举一动彰显文明’。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名片,浓浓的节日氛围需要文明来衬托,希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传递正能量。”活动参与者郑玉兰说。
“连续完成11天‘打卡’的市民,可凭本人朋友圈发布内容到我们中心领取定制礼品。这项活动在海南区掀起一股‘人人践行文明’的热潮,不少市民在朋友圈‘晒’出文明好习惯,讲述身边的文明事。”海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牛军说。
60岁的市民秦玉凤是退休职工,一年前了解到社区招募志愿者,闲不住的她报名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名“红马甲”。谈起这一年来的感受,她感慨万千:“随处都能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大街小巷,我不是一个人在行动。”
近年来,我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引导全民参与“创城”,推动“志愿红”“城管蓝”“环卫橙”“交警绿”等共同发力,进一步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
市妇联组建巾帼志愿服务队,在交通劝导、环境保洁、物资捐赠中都能见到她们的身影;由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银发人才”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变身“宣传员”“科技员”“培训员”,活跃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助力乡村振兴。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城市街道,一个个文化氛围浓郁的文明社区,一幅幅别具风情的文明景象……城市点点滴滴的变化,集聚起强大的力量,汇聚成璀璨的星河,让文明真正变成乌海的城市底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