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走俏春节餐桌

炸丸子、扒肉条、卤肘子、粉蒸肉、炸带鱼……春节餐桌,总少不了传统年味儿的身影。对于许多市民来说,传统年味儿既是记忆,也是情怀,就算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但春节时仍然要备一些传统年货才有仪式感。

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连日来,无论是线上的各大购物网站还是线下的各大酒店、小饭馆,乃至遍布大街小巷的熟食店,都频现预制菜的身影。对于这种饱含年味儿与情怀的“年肴”,老百姓的态度一向颇为热情,尤其是当年轻人逐渐成为年夜饭的“掌勺人”,这种能在年夜饭餐桌上当“硬菜”的预制菜,更是受到青睐。

预制菜如何搅热了春节市场?北方地区常见的传统菜肴如何与南方来的“时髦客”在老百姓的年夜餐桌上平分秋色?从备受欢迎的半成品市场中可以发现哪些有意思的消费现象呢?

半成品受欢迎,“小白”也能当大厨

春节要有“八大碗儿”是市民乔雪家里的传统。小乔记得,小时候一进腊月,父母就为着这一口“吃”忙乎起来了,炸酥鸡、炸丸子、烧白肉……嗞嗞啦啦的油香味儿里,年就越来越近。

作为一名“90”后,乔雪记得,自己童年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错,虽然不像如今一样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想吃啥有啥,但每天餐桌上还是能见到荤菜的,比父母长辈们的童年生活要幸福许多。但即使如此,孩子们还是很盼“年”,因为过年有很多好吃的,那些为了春节才准备的复杂食物,是孩子们最惦记的滋味儿。

父亲是做卤肉的好手。小时候做美食,都是父亲亲自操刀,剃毛、炒糖色、裹粉、炸或者卤,一直要忙碌好几天,这些春节时热一热就能端上桌的美食才算制作完毕,被母亲扣上盖碗冻在堪称“天然冰箱”的大瓦缸里,只待春节时用来给年夜饭添彩和待客。

随着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乔雪和小伙伴们盼望的“年”从一年一度,到几乎天天都是,原本春节时候才能吃到的“硬菜”随时想吃都能做,甚至还会因为油太大、肉过肥而显得有些“腻”,但这种春节做年菜的传统还是保留了下来,乔雪觉得这就是一种“仪式感”。

只不过,乔雪没有学到父亲的好手艺。这时候,商家推出的半成品预制菜又满足了她春节要有“仪式感”的心愿:“自己不会做不要紧,买别人做好的,回家热一热我也是大厨。”

与乔雪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市民吴斌。他刚刚从某酒店的直播间里订购了半成品大礼包,里面包含有酥鸡、丸子、蒸肉、八宝鸭、带鱼、肘子等等春节餐桌上常见的“硬菜”,一道菜正好一盘儿。“我厨艺不行,自己炒几个简单的素菜,再加上大酒店做的这些半成品加工一下,也是美味的年夜大餐。”他说。

半成品受宠并非一时风气。数年前,类似的预制菜就在春节前的年货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已经连续10多年都会趁热推出预制菜的某餐饮从业者刘广全告诉记者,对于半成品,市民从观望到认可再到主动预定,经历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接受过程。

刘广全记得,10年前,自己第一次做半成品预制菜的时候,是受很火爆的某熟食店的启发。“那家熟食店太有名气了,春节前去买熟肉的市民排起长队,去晚了都没得挑,只能有啥买啥。我那时候就想,做卤肉熟食我可能做不过人家,但可以把我拿手的家乡味儿做成半成品,给大家年夜饭餐桌上添个菜嘛。那些一般人们过节才吃的菜其实也是熟食,回去简单加工下就行了。”他说。

刘广全第一年推出的半成品只有三样:酥肉、带鱼和烧肉。“当时卖半成品的店还不太多,顾客跟我说,主要是不实惠,自己在家做,比买我的划算多了。”他说。

在家做的成本和商家的成本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刘广全顶着“不实惠”评价坚持了好几年,品种越来越多,增加了丸子、扒肉条、酱板鸭等,由于味道好,且分量适中,顾客越来越多。

“近一两年老顾客就开始主动预定了。”刘广全说,“现在年轻人掌勺,没那么多时间自己去做,但又想要春节的仪式感,订半成品最简单。当然,最关键的是人们的消费观念有了变化,以前觉得不实惠,现在觉得味道和省事儿更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多年前人们对半成品预制菜不感兴趣,主要是觉得“不实惠”,如今想法大有改观。用受访者张彤的话来说,就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后,看待事物的眼光有了变化。“又吃不了太多,实不实惠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儿。人们更关注菜品的口味口感,以及预制菜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她说。

南来北往,当传统菜碰上“时髦客”

松鼠鳜鱼、佛跳墙、花胶鸡、腌笃鲜、海鲜大咖……对于北方城市来说,这些明显“不家常”的半成品预制菜曾经可都是餐桌上“时髦客”,因为它们大多是“南方”来的。

但近几年来,得益于电商的红火和物流的通达,“时髦来客”也能登上北方人家的餐桌,跟扒肉条、狮子头、炸丸子一起承担“春节气氛组”的工作。

记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线上的各大购物网站还是线下的商超,都上架了不少兼顾南北的预制菜。什么佛跳墙、花胶鸡、八大碗等年菜礼盒琳琅满目,大部分都是加工烹饪时间较长的硬菜,其中部分菜品还送锅,消费者拿回家简单加工一下就行。

这样的便捷让“老一辈儿”市民颇觉新奇。今年76岁的毛海英老人就笑着告诉记者:“光听人家说什么佛跳墙,咱也没吃过是啥味儿,前两天闺女买了一份回来冻在了冰箱里,还带着盆儿呢,据说直接放在蒸屉里蒸上20分钟就行。”

如果说前几年想吃这样“时髦”的南方菜还得去电商找,这几年则方便了许多。本地餐饮商家提供的春节大礼包中就应有尽有。记者在某酒店推出的春节餐盒中注意到,最受欢迎的就是一道名为“海参花椒鸡”的半成品,诸多并不家常的海鲜菜品经由大厨精心烹制至半熟,到家后只需要简单加工,即可在春节餐桌上添一道特殊风味的海鲜菜。

也有商家兼顾南北菜肴的特点,推出了融合版的预制半成品,比如将港式的盆菜、北方的炭烤羊腿、四川的腊味都打包进同一个礼盒内,吸引力也比传统的北方“八大碗儿”强多了。

当然,这些半成品也成了商家春节前夕的“吸金利器”。随着预制菜家宴走上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餐桌,不少餐饮商家在年夜饭堂食之外,都开辟了预制菜这个可以大展身手的“战场”,以供想要在家团圆过节的市民们来选择。

而且,由于预制菜需要二次加热,不少商家在制作时就进行了一番改良,并以此为“卖点”。记者在某商家提供的烤鸭春节半成品宣传介绍中就发现,商家表示,已经对烤鸭的烤制火候作了精心调整,保证二次加热后肉质不柴不老,仍然如新鲜出炉的一样香酥有嚼劲。

也有的商家推出的预制菜充分考虑顾客追求“新鲜”的心理,表示只要提前两小时预定,就能送到家。还有的商家推出的预制菜完全接近成品,配套赠送二次加工时才要放进去新鲜绿叶菜、菌菇、豆腐、粉条等等,只要家里有锅,会加热,就能吃到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

对于百姓来说,传统年味不能少,因为其代表着情怀;时髦菜品也必须有,因为要靠它们来增加新意,南北特色平分秋色,也让老百姓的春节餐桌更有味道。

消费升级,懒人经济催生出新业态

半成品市场红红火火究竟透视出哪些消费现象?恐怕还要从懒人经济说起。

张彤就认为,当“90后”成为年夜饭的“主厨”时,他们的做法更能体现出当下年轻消费者的消费主张。

“我们不像父辈有手艺,但是我们觉得生活需要仪式感。”张彤说,“半成品预制菜就有这个好处,既满足了春节仪式感,又省心省力,是懒人们喜欢的生活方式。”

所谓的“懒”,当然是一种自嘲式的说法。张彤觉得,春节的年夜饭承载着深厚的家庭情感和文化意义。在长辈们看来,亲手准备年夜饭是对家人爱意的表达,每一道菜都蕴含着对团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半成品预制菜缺少家的味道和温情,他们更愿意从逛大集、买食材开始筹备过年的美食,享受烹饪过程中的乐趣和家庭互动。

然而,假期与工作的密切衔接,使得年轻人很难以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年夜饭大餐。预制菜恰好适合忙碌的上班族或对烹饪不太擅长的消费者。

在消费升级背景之下,懒人经济催生出的新业态有更多的表现。比如,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除夕当晚的年夜饭照片已成为社交名片,不仅要吃好,也要有颜值,因此,半成品的预制菜倘若还能搭配富有美感的餐具,则会更受欢迎。

记者在市面上看到,许多商家的半成品在“颜值”上颇为下功夫,有的配套了能增添美感的餐具、锅具,有的干脆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某商家将Q弹的皮冻用模具做成小熊、小猪,狮子头也做成熊猫样式,尽皆惟妙惟肖;还有的店家将酱鸭、烧鸡等印上“福”字,摆盘后想必生动有趣。

必须注意,预制菜更要重视食品安全

半成品预制菜虽然方便快捷,但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就我市来说,虽然半成品预制菜也有数年的发展历史,售卖商家众多,但大多数依然停留于小作坊式生产加工模式,不少半成品预制菜缺乏配料表和生产日期等标识信息。

众所周知,半成品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风险首先在于原材料的新鲜程度、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规范使用,以及储存方式等,倘若是通过电商网购,还要考虑在运送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冷链无缝对接,以确保运输过程中食品不会变质。

对此,不少受访者也提供了一些自己选购半成品的经验。刘广全就介绍了如何判断预制菜是否新鲜:“新鲜的食物大多颜色润泽,如果发现包装内有较多冰霜,或食物出现变形、变软、粘连,一定不能购买。”

受访者刘曦则表示:“在电商购买就要选大品牌,在线下购买最好选择实体店,少选流动摊贩或者是微信群里的手工制作,万一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不好追究责任。”

也有受访者提出,预制菜如此受欢迎,就更应该加大市场监管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市内很多大饭店都在直播卖半成品预制菜,建议实拍一下制作过程,给消费者们吃个定心丸。”受访者张维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