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春将至,欠薪问题引发社会关注。我市劳动监察部门聚焦拖欠工资的突出矛盾,出“重拳”、使“硬招”,让劳动者不忧“薪”,切实维护农牧民工合法权益。
强化案件办理
紧盯线索不放松
“太感谢你们了,我们的工资终于拿回来了。”2023年7月,李先生对乌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说。
原来,2023年7月初,李先生一行4人来到乌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投诉,班组8人的2月和3月份工资被拖欠,共计近7.4万元。
接到投诉后,大队工作人员立即展开核查,确认情况属实,用工单位确系存在拖欠工人工资违法行为。大队立即给用工单位下达《综合行政执法限期整改指令书》,要求他们5个工作日内支付工人工资。最终,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用工单位在限期内为工人发放了欠薪。该案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便办结。
近年来,我市坚持案件当日接收当日下发、快办快结,切实提高办案效率。强化首问负责制,对于劳动者电话或现场投诉,认真研究、主动解决,简单投诉案件及时协调处置。2023年,全市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受理各类欠薪投诉2656件。其中,核实为欠薪的650件,涉及1952人、金额3961万元,均全部办结。较上年同期,欠薪案件数量、涉及人数、涉及金额分别下降81%、78%、66%。2023年对在建工程项目工人工资支付情况开展专项检查4次,开展“双驻双查”5轮,共检查在建项目196个次,涉及劳动者8000余人。针对拖欠工人工资问题下达行政处罚决定16份,移交法院判决7件,列入失信惩戒“黑名单”企业1家。
畅通投诉渠道
守护权益零距离
遭遇欠薪怎么办?市人社局又设立了两种线上维权通道。
2023年,市人社局开通了“乌海市劳动维权直通车”平台,劳动者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或搜索微信小程序“乌海市劳动维权直通车”进入,便可对用人单位欠工资、欠社保、未签劳动合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方面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投诉举报。
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乌海人社”官方网站或者微信搜索“乌海人社‘四不’问题反映”小程序,选择“领不到薪”模块,按照提示填报投诉。
“这两种方式是我们新拓展的维权渠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随时随地登录平台提交投诉举报线索。此外,传统维权方式如‘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内蒙古欠薪线索反映平台’、12345电话投诉等渠道依旧畅通。”市人社局劳动监察局负责人张宁说。
2023年,我市在利用传统投诉举报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维权渠道,自主开发上线“乌海市劳动维权直通车”平台。截至目前,共受理投诉221件,均已全部办结。
我市劳动监察部门还利用项目开工的有利时机,对我市重点用工企业、欠薪问题多发企业开展走访服务,围绕“防欠”“治欠”、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费缴纳等工作,为企业送去“开工第一课”,切实增强相关人员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最大限度化解欠薪隐患。
开展专项行动
通力合作保心安
2023年,我市扎实开展“人社工作全领域、劳动用工全链条”监察执法行动。按照自治区人社厅有关工作部署,迅速行动,制定工作方案,对照下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劳动用工检查事项清单》107项内容,组织各区劳动监察部门,联合就业、社保、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开发、职业能力建设等部门,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对各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体检”。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企业560户次(较上年同期增长218%),涉及职工4.9万人。煤矿企业、劳务派遣公司、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
开展预防整治拖欠农牧民工工资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和靶向根治,针对12个方面44个整治重点,制定整改措施,责任到单位,明确完成时限,定期考核各成员单位分工落实情况,全力推进“治欠”向“防欠”转变。
开展“薪暖农民工”服务行动,重点做好法治宣传教育、畅通维权渠道、强化执法服务、加大法律援助,推动政策法规知悉度更高、企业用工更规范,农民工权益维护力度更大、法律服务可及性更强,促进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截至目前,开展法治宣传22场,发放宣传册5143本,建设一站式综合维权窗口2个,开展“执法服务进企业”活动39场,培训劳资专管员83人,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个,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9次。
“近年来,企业的用工制度越来越规范,从用工开始就尽量避免欠薪问题发生。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提升,在遇到欠薪时也能及时收集证据,及时进行投诉举报。”张宁说,接下来,我市劳动监察部门还将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全力打造“无欠薪城市”,实现从“治欠”到“防欠”的转变,保障劳动者能够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安心回家,暖心过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