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生提质 为幸福加码 ——解读2023年我市民政工作中的民生关键词

走访慰问。

2023年,我市民政部门积极落实“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困境群众关爱帮扶行动,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权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送到千家万户,打造“暖心民政”。

关键词一

孤有所育 少有所保

2024年元旦假期,市民政局联合市爱心协会深入困境儿童家庭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用关爱行动不断提高困境儿童的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

“每年市民政局都会和我们共同开展关爱儿童的活动。通过一系列关爱活动,可以更好地为我市广大未成年人,特别是困境儿童服务,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关爱,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市爱心协会会长乔高磊说。

2023年,我市不断加强困境儿童暖心救助,以集中供养、机构医养和实施助学等方式,保障孤儿生存权益。积极推进儿童福利院改造项目建设,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为孤儿购买“一对一”心理辅导、“营养配餐”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为全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提标10%;开展“六一”、暑期等儿童关爱活动,为全市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留守儿童购买意外保险、送上节日礼包;实施“添翼计划”“明天计划”,摸清了全市64名留守和困境儿童生活状况及施救措施。2023年,累计为25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补贴69.39万元,为5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补贴81.55万元。

我市还积极构建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牵头组织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31个成员单位开展普法宣传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活动,将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送入市儿童福利院养育,8名未成年人得到市未保中心救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之家阵地建设,实现20个街道(镇)未保站100%全覆盖;83个社区(村)基层未保人员力量全覆盖,开展预防学生“防溺水”专项行动,组建“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团干部+志愿者+心理咨询专家团队”工作队伍,全面推进“五社联动”,形成了市、区、街道(镇)、村(社区)四级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关键词二

难有所救 残有所助

日前,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救助一名流浪乞讨人员年某。当时,乌达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发现这名流浪乞讨人员后,立即通知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救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询问其身体状况和需求后,及时救助至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帮助他修剪头发和胡须、清理个人卫生并更换暖和干净的衣物,还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在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暖心服务后,年某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我终于不用挨冻,能睡个好觉了。”次日,工作人员联系了他的家人后,护送他登上返乡的火车。

2023年,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采用“一看、二听、三问、四查”的四步寻亲工作法,对每一位流浪者一视同仁、耐心沟通、细心发现线索、认真核实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积极接待救助返乡流浪人员,帮助他们回家,让“有温度的服务”暖在群众心坎上,让流浪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同时,以“发现、劝导、安置、救助、帮扶”全链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闭环模式,通过强化街面巡查、搭建多元救助平台等方式,积极分类施策救助,不断提升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救助体系联动作用,利用人脸识别、DNA查验等技术手段,对流浪乞讨人员开展寻亲服务,对安置人员进行定期回访。2023年,共开展救助159人次,其中,护送返乡和寻亲成功27人次,救助总量比2022年同期上升29%。

我市还紧盯兜底线、建机制、强服务,扎实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落实,有效维护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提升“两项补贴”发放的精准性、时效性,在全市范围内启用残疾人生存验证系统,持续完善残疾人数据比对机制,确保互通互联数据精准。同时,我市加快推进精神卫生福利院项目建设,开展“助康工程”筛查工作,掌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康复辅具配置和手术救助需求59人。2023年,为5011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739.55万元,其中为2778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325.75万元,为3468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413.8万元,发放残疾辅具40个,有效保障了困难残疾人基本康复辅具配置需求。

关键词三

爱有所栖 逝有所安

2023年,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启用了婚姻登记电子证照服务,顺利启动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并以周末延时服务和特色婚姻登记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婚姻登记多样化需求。

我市积极做好结婚高峰登记工作,开展了“520”集体颁证、首届“福彩圆梦 缘定今生”七夕中式集体婚礼暨颁证仪式和婚姻辅导工作。

2023年,我市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加快推动“互联网+殡葬服务”办事模式,共办理“身后一件事一次办”事项101件;坚持绿色先行,积极培育绿色文明新风尚,打造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惠民殡葬设施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全市已建成公益性墓位1565座;开展集中埋葬点规范管理和“三沿七区”违建墓地整治工作,2023年,整治“三沿七区”墓地385座,整治率为92%,整治历史性集中埋葬点6处,整治率为42%,提前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阶段性整治任务;积极保障清明节等传统祭祀节日的安全祭扫,指导市殡仪服务中心组织开展“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等活动,发放移风易俗宣传资料2万多份;全面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共为221名低保、三无等困难群众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群众减免殡葬费用25.52万元。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