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宣讲活动如凝心聚力的精神洗礼,一次次志愿服务似春风化雨的道德感召,文明创建全民参与,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展开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画卷”,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秀美壮阔的文明风景,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道德温润人心,引领社会昂扬前行。2023年以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提升群众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以道德建设为主线,引领六个创建深入开展,以打造新时代“北疆雷锋城”为目标,充分释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积极培育选树道德模范,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的乌海,文明创建红红火火,道德春风处处涌动,善行义举层出不穷,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以培育为基 夯实目标定位
2023年,我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化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为抓手,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持续组织实施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文明风尚行动,开展“礼让斑马线”“佩戴安全盔”专项行动、“培育文明风尚 树立行业新风”乌海市“文明示范宾馆酒店”“文明服务之星”评选、“文明旅游 你我同行”签名承诺等活动,公民道德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大力弘扬诚信文化,深化诚信宣传教育,定期发布重点领域信用“红黑名单”,我市已被评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2人分别荣获“全国诚信之星”“自治区十大诚信人物”荣誉,全社会知信、用信、守信氛围愈加浓厚。坚持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组织开展“礼遇榜样 传递文明”“清明话家风 青团寄相思”等“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500余场次,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扩大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我市坚定不移用雷锋精神铸魂育人,以全方位提高城市各领域精神文明建设品质为主攻方向,以打造新时代“北疆雷锋城”为目标,通过积极培育雷锋学校、雷锋社区、雷锋医院、雷锋企业、新时代学雷锋活动示范村,积极举办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交流活动、雷锋精神书画展,积极打造雷锋精神展览馆,积极开展“百姓雷锋”选树宣传活动等,引导更多人发扬雷锋的榜样作用,推动“雷锋精神”深深浸润乌海人民心田,为奋力讲好新时代“雷锋”故事、争当“雷锋式”时代新人培育出深厚的土壤。
我市还建立科学严谨、规范有效的选树机制,按照分级分层、逐级推荐的原则,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等评选活动,不断健全完善“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库”,力求在群众中树立一大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平凡榜样。2023年,我市涌现出“内蒙古好人榜”4人、自治区新时代好少年4人,评选出乌海市身边好人55人(组)、乌海市新时代好少年19人,乌海市第一届“百姓雷锋”12人。
同时,我市还不断健全完善礼遇帮扶道德模范的常态长效机制,按照《乌海市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道德模范礼遇帮扶管理工作程序和具体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的鲜明价值导向。有效整合各类文化阵地、宣传资源,通过“榜样就在身边”展板+视频系列宣传展播、打造“榜样的力量”宣传长廊、景观小品、主题公园、模范典型“三巡八进”事迹宣讲等,扎实推进模范典型事迹进公园广场、街道社区(小区)。组织文艺工作者将道德模范事迹改编为《刘占华助人为乐人人夸》《乌海精神代代传》等戏曲小品,立体化、全景式展现道德模范风采,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习道德模范、敬重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宣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以实践为魂 发挥引擎作用
2023年,我市坚持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根本抓手和具体实现路径,通过不断整合资源、建强阵地、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开展活动等系列举措,着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实起来、强起来。
我市积极制定《乌海市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提质扩面提档升级的实施方案》和志愿者星级评定标准,建立健全“群众点单、部门接单、志愿服务送单、群众评单”工作机制和志愿服务监督考核、回馈激励等制度,构建“1+N”政策体系框架,明确文明实践的方法、路径,形成党委总体规划、全域综合推进、部门相互联动、社会集体发力的工作格局。
依托建成的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市积极整合阵地资源、行业资源、服务项目资源等各方面资源为中心(所、站)使用和调度,组建志愿服务队超过760支,志愿者超过11万人,形成“8+N”志愿服务体系,探索出“文明实践+文明小区创建”“党建+社区志愿服务”“互联网+志愿服务”等35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孵化培育具有乌海特色的“我帮你”志愿服务项目45个,打造司法系统、金融机构、警务工作站、公园广场、城市公交等21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点,助力形成“一刻钟文明实践圈”,新时代文明实践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目标任务,以广泛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为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引导和带动全市各行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每年围绕理论宣讲、文艺活动、健康义诊、法律援助、秩序维护、助老助残、包联共建小区等开展“我帮你”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爱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为把我市打造成为新时代“北疆雷锋城”奠定坚实的群众根基。
以创建为靶 构建美好生活
我市坚持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作为群众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创举,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不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文明社区(小区)创建,让文明创建成为群众广泛认可、积极参与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
我市常态化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制定《乌海市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三年规划(2021—2023年)》,进一步压实领导、属地、主管、包联、监督 “五个责任”。加大基础设施管护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市60个小区列入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更换安装交通护栏6500余米、施划交通标线10万余平方米,打造楼道文化117处,积极查处私搭乱建、违章建设等违法行为,城市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积极打响“做新时代文明有礼的乌海人”品牌,通过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开展典型评选,以点带面不断提升各行业领域文明程度,不断打牢文明城市创建基础。
我市还深度融合焕发文明村镇创建新活力,将文明村镇创建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着重将德治融入乡村治理,重点突出典型宣传引领,破除陈规陋习,扎实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推动讲道德、守道德、遵道德、修道德转化为群众日常行为自觉,推动农区精神文明建设走向深入。
同时,我市常态长效推进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按照《全国文明单位测评体系》要求,进一步明确创建工作目标,细化创建工作任务,定期开展工作指导,强化日常督促考核,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创建动态管理办法,打破文明单位创建荣誉称号“终身制”,确保文明单位不断“保鲜”,确保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加大对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专题培训会、现场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全方位提高各级文明单位创建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履职能力,促进工作交流,推动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各级文明单位动员干部职工人人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支持乡村振兴、包联共建小区等重点工作,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实现共建共治共享。2023年,共评选市级文明单位46家。
我市还不断拓展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明确文明家庭创建评选表彰、走访慰问联系等内容,确保文明家庭的先进性。以文明家庭创建为龙头,按照每两年评选一届,创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引导广大家庭树立新时代家庭观,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2023年,共评选出第四届乌海市文明家庭30户、十星级文明户10户。
在深化文明校园创建方面,我市通过建立届期式管理制度、宣传典型经验、推动停牌整改等措施,全市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效明显。2023年,我市全部学校达到了市级文明校园评选标准,实现了市级文明校园全覆盖。同时,学校、社区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各种形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学雷锋志愿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系列活动年均1.8万余场次。活动中推出的《夸夸咱的好家乡》《劳动节孩子们在干啥》等系列宣传宣讲短视频被广泛点赞。在线上创建“红领巾思想讲堂”,开设“云思政”课程,在线下建设课程思政、微思政课程拓展思政教育平台,打造了雷锋学校、少年军校、书香校园、大思政教育等思政教育品牌。
环境美了,人心暖了,欢乐多了……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每一位市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回望走过的足迹,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眺望未来的征途,相信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以更加优异的成绩为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段维娜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