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乌海“生态+”带来哪些新变化

2023“生态+” 加出乌海绿色福利

加快落实五大任务 推动高质量发展·答卷2023系列报道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3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将“生态+”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城市提质升级、民生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上展现新作为。

“生态+”,是护绿固本、以绿生金、增绿为民;“生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

图片

看,2023年乌海“生态+”

生态+民生 用环境“增绿”换生活“提质”

2023年,市民感受最深的幸福感,莫过于滨河公园的建成和葡园绿道的开园。

图片

宽阔的绿色空间、连贯的景观水系、交融的文体活动区……在滨河公园,沙滩浴场、阳光草坪、健身步道等区域各具特色,这一可亲近、有温度、有活力的生态公园,迅速成为许多乌海人休憩游玩的首选之地。

与滨河公园同样备受瞩目的葡园绿道总长16.8公里,全线贯穿2个驿站、3个休闲广场、10余处园林小品、9个农业产业园和9500余亩苗圃,是市委、市政府结合国内外乡村发展实践,以创新农文旅商跨界融合发展为路径而打造的一大惠民工程。

“葡园绿道聚集了海勃湾区乡村风貌、现代农业、休闲娱乐、科普教育、健康运动等高品质的农文旅商资源,发挥着承接市民休闲消费、吸引周边地区流量导入的重要作用,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海勃湾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黄静说。

打造高品质城市景观是推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市在合适区域打造口袋公园,让市民“近”享绿色。

海勃湾区狮城小区西侧,色彩斑斓的口袋公园嵌在行道树旁,儿童游憩场所、休闲座椅等一应俱全;乌达区乌尔图河绿道公园,种植有旱柳、新疆杨等对有害气体具有吸附功能的树种,在城区与产业园区间竖起一道生态屏障;海南区温馨家园小区南门的主题公园内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居民在城中尽享宁静安逸的休闲生活。

从“见缝插绿”到“全面覆绿”,体现的是这座城市发展理念的不断转变。大手笔建设的宝藏公园、城市绿道,精美的“家门口”袖珍口袋公园,无不体现我市对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孜孜追求。

入秋以来,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乌海湖、万亩滩村湿地等处,成群结队的候鸟引吭高歌,畅快欢鸣,鸬鹚在岸边展翅亮羽,梳理羽毛;白鹭信步滩涂,享受阳光;黑鹳带领幼鸟,凌空翱翔;白天鹅优雅畅游,充满童话色彩……

图片

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环孝说:“飞抵我市的候鸟种类和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白天鹅、黑鹳、金雕、遗鸥等的到来,在以往是不敢想象的,很多鸟儿干脆留了下来,在乌海安家。”如今,我市已成为候鸟栖息、繁衍、迁徙的“天堂”,每年大约有6科60余种、10万余只鸟类迁徙过境,群鸟翩跹的壮观景象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

在我市农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乡村美了“面子”,居民富了“里子”。

每到周末,都有很多人到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游玩,村内西行客栈、窑洞民宿成为许多游客体验乡村风情的好去处。“民宿依托村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围绕‘现代农业+工业经济+生态景观+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文化娱乐’的融合发展思路,以乡村民居为主,结合现代化元素打造,可以户外烧烤、品尝农家乐,也能带动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赛汗乌素村驻村工作队成员刘占林说。

图片

在海勃湾区团结新村,美丽桃园经营者卢美丽今年又迎来好收成。“我们家的桃园用的都是生物有机肥,结的桃子个头大、吃起来甜,现摘现卖,吃得放心。”卢美丽说。

除了是美丽桃园的经营者,卢美丽还是团结新村蔬菜配送车间的负责人,她每天一大早都会将本村种植户的各种蔬菜小心地打包、装箱,再配送给与村里签单的超市和企业。“现在村里环境好,来采摘的人特别多,我们的农产品不愁卖,销量一年比一年好。只要顾客有需要,我就会联系大伙儿现采现摘,当天配送,确保蔬菜新鲜。”卢美丽说。

生态乌海,是知行合一的绿色答卷。

“生态+”,加出了绿水青山,加出了金山银山,更加出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生态+经济 用经济“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在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不同类型的污水经过不同的处理系统实现回用,使得生产线95%的废水再利用,工业废水“近零排放”;

图片

内蒙古金科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从源头上取缔白色垃圾,实现绿色无污染;

君正化工、三维新材料、华恒能源科技、东景生物环保科技等一个个可降解材料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使得可降解材料产业在我市迅速起势、成势;

乌达区雨润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农业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量在地下不同深度埋设感应装置,有效减少了水资源浪费;

……

倚能倚重,是我市的工业“基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挑战。2023年,我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高位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水资源节约、坚持风光氢储用一体化发展,全力以赴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今年早春,市第八中学的校园楼顶上多了10大块整齐排列的光伏发电板,它们成为校园屋顶上的“聚宝盆”。

“学校楼顶上安装的光伏发电板一年至少可发10万度电,同时,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自动联入学校电表,并根据用电量自动切换,不仅能满足学校日常用电需求,剩余电量还可以输送到公共电网,产生经济效益。”市第八中学副校长任利忠说。

2023年,海勃湾区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正式实施,充分利用海勃湾区党政机关、医院、学校、农区、工商业的闲置屋顶,开发建设108兆瓦光伏项目,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1.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万吨。

在矿区、在农区、在城区,一片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清洁电能,使闲置资源借“光”生“金”,创造“阳光”收益。

图片

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钢铁冶金行业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该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赛思普(CISP)工艺,运用氢基熔融还原方式铸造出一块块高纯生铁,产品广泛运用于风电、核电、高铁、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运用氢基熔融还原方式进行‘氢冶金’,工艺中加入了氢气,取消了烧结、焦化这2道高污染工序,排放指标与传统高炉工艺流程相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8%、氮氧化合物排放减少48%、颗粒物排放减少89%,具有碳排放低、污染物排放低、吨铁发电量高、综合能耗低等优势。”内蒙古赛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处工程师朱陈瑾杭说。

得益于我市始终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一个个难以利用的资源变为“美丽经济”。在我市农区,被盘活的闲置盐碱地为居民们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收益。

海南区一棵树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建设在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盐碱地土壤pH值普遍在9以上,对作物生产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技术人员不断改良,将土壤pH值控制在8.5左右,使得水源的碱性更适宜养殖鱼虾,且生产出来的水产品肉质鲜嫩、没有腥味,深受本地和周边消费者的认可。

距离一棵树村不远的万亩滩村,不少盐碱地曾经是耕地,由于盐碱化严重,过去几十年间,耕种的居民越来越少。2023年,西部环保有限公司从中国农科院引进改良土壤技术,生产土地改良剂,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万亩滩村600余公顷盐碱地作为试验田,种上了小麦、水稻、油葵、玉米等农作物,目前生长良好。立足本地盐碱地实际,我市积极探索生态治理之路,逐步打造集种植、养殖、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项目,盐碱地实现了一地多用的华丽转变。

生态+科技 用“智慧大脑”助力“污染减”

如今,互联网技术正成为生态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2023年,我市创新环境监管手段,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生态治理日益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

2023年初,自治区首个“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大气监测平台在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监测中心启用,至此,全市范围内空气质量实现“一屏可见”。

图片

这一大气污染精细化监管系统借助智慧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在我市原有大气环境国省控站的基础上,新建颗粒物激光雷达5套、高空视频10套、热点网格空气监测微站93套,以及覆盖乌海及周边地区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1套,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打造“能发现、能报警、能研判、能预测、能评估、能调度”的大气精细化监管平台。

“空”“天”“地”三个系统协作配合,实现了我市大气环境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再到预知智能的转变,“一张图”环境状况统揽、“一张图”环境形势研判、“一张图”重点任务调度的闭环运行机制科学助力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严监管,更有优服务。

今年3月,我市24家工业企业有了“环保管家”。说是“环保管家”,实则是一种“合同环境服务”,具体来说就是环保服务企业为政府、企业、园区提供合同式综合环保服务,这些“管家”由市生态环境局聘请,用来服务企业绿色发展。

“‘环保管家’重点对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环保手续执行情况、环境风险隐患等10个方面展开精准指导,对诊断发现的问题形成‘体检报告’,开出诊治‘药方’,借助专业化力量辅助生态环境执法。”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刘洁说。

互联网技术,同样也为生长在我市的国家保护植物带来了“福音”。

内蒙古农业大学讲师徐军对生长在乌海的古老植物十分着迷。“光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乌海就有近10种,沙冬青、绵刺、半日花、革苞菊等本土植物经过了7000多万年的进化,世代在乌海存活,它们对防风固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徐军说。

图片

为了让生长在乌海地区的濒危易危植物用于绿色矿山建设,徐军和团队在蒙根花育苗基地对这些植物进行培育扩繁,他们为每株植物挂上了专属的“电子身份证”,只需一部手机,就能随时掌握植物成长信息。“挂上‘电子身份证’的植物,从发芽到生长的全过程都能被记录,能够更直观地用科学的方法积累该类植物的生长数据,评价不同植物的耐贫瘠性,便于后续将它们大量扩繁并应用到绿色矿山建设中。”徐军说。

据了解,蒙根花育苗基地已累计培育四合木4万余株、蒙古扁桃40万株、长叶红砂10万株,成活率80%以上,它们中的一部分已试种于骆驼山矿区,长势良好。

滔滔黄河水,润泽着我市生态美景的成色。

11月底,一套依托新型水环境监管技术建设的黄河流域水污染预警溯源系统在我市上线运行,不仅能实时监测黄河水质,还能及时预警、快速溯源水污染问题。

“系统的上线运行,为我市黄河流域水污染全链条监管构建起‘预警—溯源—应急—执法’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了污染源从‘逐一排查’到‘精准排查’的转变。”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秦松涛说。

图片

我市水污染预警溯源在线站分别设在乌海与阿拉善交界处、乌海与宁夏交界处、乌海与鄂尔多斯交界处、乌海湖库区等4个点位,它们深度分析处理水环境大数据,对内蒙古沿黄河中上游流域水环境进行问题诊断和污染预警溯源。“我市始终积极探索更加科学、更加精准的方式保护母亲河,统筹考虑黄河岸上水里、地上地下、上游下游关系,着力推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秦松涛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