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 曹一 作
本报记者 韩建慧
品味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其对时序轮转、时空对应的认识和总结,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文化性,是我国传统文明的载体,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作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再次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今天对节气风俗进行介绍,一同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北京时间12月22日11时27分,我们又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长至节”,是传统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也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作为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中,冬至与春分一向被认为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被大自然赋予了独特的含义。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说,冬至时,阴气仍强盛,土中的蚯蚓还在蜷缩着身体;麋鹿也因感到阴气渐退而解角;随着阳气渐升,山中的泉水重新开始流动。皑皑白雪里,萧萧北风中,万事万物都在期待春的律动。
冬至寒意生,人间要“数九”
冬至来时,凛冬已至。这几天,不少市民都在感叹,今年冬天实在是太冷了。据市气象台发布的信息,12月16日,我市最低气温为零下24.2℃,是近30年来同期“第三低”。尽管从天气预报上看,下周我市的日间气温将有所回升,但毕竟已是“数九寒天”,北半球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终于到来了。
有人说,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适宜看冬日风景的一个节气。因为到此时,人间往往已迎来冬日的第一场雪。引梦忆塞北,一枝梅花瘦。冬天的风景,可能就在于皑皑的白雪,朦胧的雾凇,在于山川萧瑟,河水止流,苍白天地间,倘若能遇见一支新梅红胜火,那一定是看花人最大的享受。
我市地处北方,没有成片的梅林,无法让人们享受雪中寻梅的乐趣。但风景却不会少。这几日,不少市民都发现,靠近乌海湖畔的滨河大道,路两侧的树木都挂上了晶莹剔透的冰挂,阳光照耀,冰雕玉砌,美不胜收;黄河乌海段在逐步封河,千姿百态的流凌与冬日夕阳交相辉映,远观如棉絮,近看似莲花,大自然的美,当真用言语无以描述。
这样宏大壮美的景观,只有冬至节气到来之后才能一饱眼福。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从冬至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要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才能“九尽桃花开”,天气也就暖和起来了。
数九寒天除了冷,也有一些特别的乐趣,比如说自制一幅“九九消寒图”。市民朱尚静就喜欢自己绘制“九九消寒图”,提前画一树梅花或者是桃花,树上有99朵花,每天为其中一朵填色等满树花开时,屋外也冰消雪融春暖花开了。
这种情趣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代人的消寒图更是别出心裁,有图画式的,也有文字式的。热爱书法的孟羽就告诉记者,每年冬至这天,她都会自己写一幅“消寒图”,内容为“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繁体版的这九个字每字都是九画,写完一幅字,春天也就来了。
其实,书也好,画也罢,“消寒”更多时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乐趣,天寒地冻之中,期盼春风拂槛,总是美好的向往。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冬至是个特别的日子,从古至今,都兼具了自然和人文的双重意义。对于老百姓来说,冬至除了是一个特别的节气,还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古人在冬至日有庆冬贺冬的习俗,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现在也不例外,每逢冬至,家家户户都要一起过节,至少要吃顿饺子。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冬至都有吃馄饨或者饺子的习惯。老北京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市民周凤英告诉记者,以前在她家里,冬至就习惯吃馄饨,来了乌海以后,大多数的人家冬至都吃饺子,才慢慢入乡随俗,但家里的老一辈还是更喜欢汤汤水水的馄饨,觉得冬至天寒地冻,吃一碗有汤有水的馄饨更有节日味道。
但对于更多北方人来说,冬至和饺子才是“标准搭配”,老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每逢冬至,吃顿饺子就像是过节的仪式。
祖籍河南南阳的孙素萍表示,在她的家乡南阳,人人都知道冬至吃饺子习俗的来历。据说,东汉时期,神医张仲景看见家乡南阳有许多穷人过冬艰难,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煮熟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的扁食煮熟后分给大家,名为“祛寒矫耳汤”。老百姓服食之后发现,冻伤的耳朵慢慢都被治好了,于是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张仲景的“矫耳汤”包饺子。
也正是因为如此,孙素萍说,在她的家乡,冬至这一天是一定要吃水饺的。而且与平时吃的水饺不同,冬至的水饺馅儿里要添加肉桂、丁香等中药调料,据说是神医张仲景留下来的配方。
除了吃饺子吃馄饨,北方人还习惯在冬至吃狗肉、羊肉等有大滋补效果的肉类。所谓“冬至大如年”,在吃这一方面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国南方地区,冬至则有吃红豆米饭或者是汤圆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江浙一带在冬至吃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我市是个移民城市,天南地北的人们移居到此,带来了不同的节日饮食文化。吃饺子的、吃馄饨的、吃汤圆的都有,虽然节日食俗多种多样,但是人们对冬至的重视程度是一样的。都说冬至大如年,恰逢岁暮,新年将至,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忙年,冬至也算是一个年的“预热”。
寒冬深雪里 养生正当时
冬至过后,天气越来越冷,养生保健就要迅速提上日程。民间有谚曰:“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无论老少,“藏冬”的季节多注意保养,对身体肯定非常有益。
冬至养生都要注意哪些方面?有十几年从医经验的中医刘静波有几点提示。
首先是早睡晚起。数九严寒、天寒地冻,人们在起居上,应尽量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来再外出活动。对于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来说,除了保证夜间睡眠,午饭后也可适当打个盹,以补充冬天较为耗费的精力。
其次是温水刷牙。有研究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35℃左右的温水是一种良性的口腔保护剂,因此冬天适合用温水刷牙,避免引起牙齿敏感。
第三是多喝温开水。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早晨起床应该补充一杯温开水,一方面可暖身,清洗胃肠;另一方面可稀释血液,预防脑血栓、心肌缺血,同时能维持细胞渗透力,促进细胞代谢。
第四是穿衣得当。穿衣要讲究“衣服气候”,指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32℃—33℃之间,理想的“衣服气候”可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除了起居养生外,饮食养生也别落下。冬至以后可以适当吃一些坚果。饮食应该以甘润、养气为主,吃些含水分多的食物,一方面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水分,以预防口唇干裂等气候干燥对人体产生的直接伤害;另一方面还能补养肺阴,防止身体在肺阴虚的基础上再受燥邪影响,产生疾病。
虽然冬季要温补,但也要防止补得过度,如果过多食用厚味、油腻之物,对体质燥热的人来说,容易导致上火,加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症状。
除了吃得好、睡得好,还要运动得当。运动养生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一环。
不少人晨练选择在天亮之前或者天蒙蒙亮时,认为此时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其实,由于夜间地面空气冷却作用,容易形成稳定的逆温层,就像盖子一样,罩在空中,使近地面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而此时污染物的浓度最大。冬至以后晨练应该选择日出之后。此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不宜在天未亮时晨练,应该选择中午或者下午天气暖和时候再锻炼。如果遇到下雪天气,则尽量避免出门,以免路滑摔倒。
总之,冬至就是这样一个兼具传统节俗和人文情怀的节气。银枝挂雪,寒梅盛开,一阳初升,新春可盼,时序徐徐轮转,回首一岁将满,岁末时分,人们总会对时光流逝感到忧伤,但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毕竟冬天已过半,春天已经在路上了。
与冬至有关的诗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琯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清昼永,佳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调歌头·冬至》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
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
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冬至吟》
宋·邵雍
何者谓之几,天根理极微。
今年初尽处,明日未来时。
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
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