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舌尖到心尖儿,乌海人的“冬储”情怀,你get到了吗

趁着冬雪未到,寒意未深,北方人家惯常要进行的“冬储”已经开始了。

储备过冬吃的蔬菜,曾是几代人成长的记忆。那时,储冬菜仿佛是北方地区的入冬仪式,家家户户总要把“老三样”囤上一些。白菜、土豆按“车”买,大葱要囤上二三十公斤,再搭配上半麻袋胡萝卜、青萝卜,全家人一冬天的餐桌就有了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越来越便利、农业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对一日三餐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储备冬菜这一项“传统”似乎也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如今的人家还在储冬菜吗?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记忆会终结于当下吗?北方人家冬季餐桌上的“当家菜”还会是“老三样”吗?


热闹的冬菜市场 

不褪色的冬储记忆


图片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吃”永远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头等要事。

网友曾这样调侃南北方老百姓“买菜”的不同主张:“南方买菜买一颗,北方买菜买一车”,听起来像是个段子,但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儿。曾几何时,北方老百姓总要在这个时候囤好一整个冬天的蔬菜,那些“大人背、小孩扛”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

81岁的孙汝城天天陪老伴儿逛早市,冬储菜已经上市好一阵儿了,今年的大白菜是真便宜啊,最低的时候每公斤只要5角钱,老人一边啧啧感叹,一边蹲在菜摊儿上摸摸这个、拍拍那个。水灵灵的大白菜个个看起来结实、漂亮,尽管没地方放,老孙溜达了好几天还是没忍住,和老伴儿一人抱了一颗回去,儿女看了直笑:“冰箱就那么大点儿,俩白菜塞满了。”


图片

孙汝城不由得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光景,那时候哪年过冬天不得买上五六百斤大白菜,一二百斤土豆呢?家家户户挖地窖囤菜,天气好的时候,夫妻俩撸起袖子刷大瓦缸,结结实实地腌一缸酸菜,一家五口人能吃一个冬天。

68岁的张安芹也在回忆曾经的冬日时光,那时候冬天的当家菜总是白菜、土豆、胡萝卜,炖着吃、炒着吃、醋熘着吃、凉拌着吃、包饺子或包子。“细菜也不是没有,就是价格相对比较贵,那时候钱紧张,老百姓餐桌上基本都以土豆白菜为主。”张安芹说。

冬天就吃那几样蔬菜,会不会吃“腻”?

“80后”梁辉说,那可不一样,直到如今,他还是很惦记小时候的餐桌,家人围坐在一起,土豆和白菜也能吃出肉的滋味儿。


图片

在梁辉的记忆里,小时候储冬菜是家里的一件大事儿,“从秋菜上市开始一直到入冬前,老妈几乎每天都往菜市场跑,观察哪天的白菜多、土豆好、大葱便宜。”“踩好点儿”之后,父亲就会专程请半天假,和母亲一起去大采购,菜市场距离家有段距离,小小的梁辉和弟弟被放在蔬菜旁边“看堆儿”,父母推着借来的小推车,一趟一趟将那些菜运回家去。

菜运回家后不能立刻存入地窖,无论是白菜还是大葱,都要在天气好的时候晒上几天再窖藏或者腌制,于是家家户户的窗台上、院子里,一堆堆码放整齐的大白菜就成为冬日的特殊风景。

蔬菜脱过水之后才能长期保存,腌好的白菜也要时时照拂,梁辉闻着白菜逐渐发酵散发出来的酸香气息,掰着指头盼望大雪节气快来,因为“大雪”之后杀年猪,香喷喷的猪肉烩酸菜就能上桌了。



放不下的储菜情结

舍不得丢的腌菜手艺

如今人们还在储冬菜吗?


尽管已经很难再看到一车一车往家推白菜、土豆的场景了,但愿意“囤”一些蔬菜的市民还有很多。住楼房没地儿放是大家共同的“痛点”,于是有凉房或者有小院儿的就成了“大赢家”,一口气买上十几颗白菜,一边走一边还要吆喝:“好便宜啊,囤点过年包饺子。”

梁辉也在其间穿梭,他说“冬储”已经成了一种情结,这是多年的习惯,少了它就像少了一种冬天的味道。他看上了一大捆大葱,葱白修长结实,葱叶几乎都剥掉了,非常适合冬储,上秤一称,一共15公斤,他乐呵呵地现场“分配”:“给老妈拿点儿,给丈母娘送点儿,让弟弟来拿一些,四家子人一起吃,很快就吃完了。”


图片

他的妻子张霞也在菜市场上转悠,张霞想买几颗白菜,让婆婆给腌上一小缸:“婆婆腌了四十年菜,手艺可好了,说啥都不舍得放弃,但家里实在没地方放,只能买了一个很小的缸放在车库里让她发挥发挥。”张霞说。

也有不少与张霞抱着同样想法的人在打问各种蔬菜的价格。家住海勃湾区中孚新村的郭爱文就是其一。她不光问白菜、土豆和萝卜,还要问豆角、芹菜、地螺丝菜、芥菜和芋头。“我腌菜的手艺可好了,品类越丰富,腌出来的越好吃。”她眉飞色舞地说。

明明知道,就算眼下蔬菜再便宜,没地方储存也会折损不少,但不少市民还是抱着情结和回忆舍不得放下。

“60后”“70后”和“80后”对储存冬菜的事儿念念不忘,年轻人又如何看待?

“90后”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对冬日餐桌的记忆也不会太单调,但他们为人父母后,竟然也十分理解储冬菜这件事儿中藏着的种种情怀。

31岁的刘鑫记得,小时候冬天餐桌上常常只有一道主菜,那就是猪肉白菜炖土豆或者粉条,他闹腾着不愿意吃,母亲就会给他蒸一个鸡蛋羹。时过境迁,他现在觉得白菜是最好吃的蔬菜之一,又有营养,又便宜,还能搭配各种食材。


图片

于是刘鑫也加入了储菜的行列,不能多储,就买两三颗白菜,再买一小捆葱,土豆买2公斤不算多吧?拿回家,果然比买了排骨还更让爸妈开心。

“00后”女孩孙颖也在陪着奶奶储冬菜,她专程开了车,奶奶挑,她就负责把已经偷偷扫码付过款的菜一点点搬进后备厢里去。他们一共买了三颗白菜,两个南瓜和一捆大葱,奶奶掏出一把现金准备付钱,摊主和孙颖都对着她笑。“我喜欢陪爷爷奶奶买菜,感觉这样的场景很有烟火气。”孙颖说。

“可能日子就是这样吧,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过下去。”刘鑫说。




“老三样”难主导冬日餐桌

老百姓需求越来越高

当然,如今的冬储市场跟二十年前的冬储市场绝不相同,“老三样”早就不再是北方冬日里的“当家菜”。



图片

人们热爱的冬菜种类可真是丰富,光白菜就有七八个品种,还有包菜、甘蓝这样的“近亲”也很受欢迎。萝卜更不得了,白萝卜、胡萝卜、红萝卜、水果萝卜、冰激凌萝卜……看得人眼花缭乱。

土豆总没有什么说法了吧?非也,土豆也有从东北来的、山东来的、宁夏来的、乌兰察布来的,黄皮土豆皮薄个儿大、紫皮土豆口感沙软,尤其是乌兰察布土豆“盛名在外”,摊贩一吆喝“乌盟土豆便宜啦”,瞬间就能围上一大圈人。

在人们的菜篮子里,“冬储”的色彩也丰富起来,绿油油的豆角、鲜亮大个儿的彩椒、红皮儿或者白皮儿的洋葱、白胖胖的莲藕、饱满结实的花菜、青翠欲滴的芹菜、各种各样的绿叶菜,应有尽有,逛早市的人们脸上也都挂着因岁物丰成而洋溢出的笑容。


图片

“我们以前吃‘老三样’,是没得吃,现在好吃的这么多,确实也不用囤冬菜啦。”前文提到的孙汝城说。他和老伴儿每天最大的消遣就是逛市场和超市,“前半辈子没见过的、没尝过的东西,现在应有尽有,想吃啥都能吃到。”他说。

“80后”的梁辉也表示更为看重营养搭配,虽然有囤菜的情结,但白菜、土豆不再会成为冬日餐桌的“主角”。“我觉得营养均衡很重要,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吃得丰富才更有营养。”他说。

梁辉也曾想过,也许再过二十年,或者用不了二十年,储冬菜的习惯就会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彻底隐去,但这种“消失”可能也正是在折射时代的进步,应该感到欣慰,而非失落。

当然,那些被过往岁月记录下的朴实日常,那些几代人经历过的集体回忆,也仍然会在一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永存在人们的心底。

这个冬天您家储冬菜了吗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