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手机扫一扫就能便捷收付款,“无现金”出门已是家常便饭,但许多老年人偏好使用现金,部分外籍来华人员也习惯现金支付,但常常遇见“找不开钱”的尴尬。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提出,做好零钱备付,满足现金使用需求,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
为有效提升支付服务水平,优化人民币现金使用环境,人行乌海市分行把握现金兜底定位,以乌海银行作为试点机构,指导开展“零钱包”兑换服务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大额、小额“零钱包”5000余个,金额70余万元。
多维设计
打造立体化“零钱包”
人行乌海市分行充分考虑地区物价和人员构成特征,结合不同个体现金使用需求的差异性,兼顾“零钱包”兑换服务的高效性,指导乌海银行推出100元、300元、500元3种固定规格的“零钱包”。三种规格的“零钱包”分别蕴含独特寓意,100元“完美包”,300元“万物包”,500元“五福包”。“零钱包”的名称寓意以小卡片的形式置于包中,既传达了银行的满满祝福,又向外籍人员传播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零钱包”采用拉链设计,可以防止零钱遗落,且无纺布的材质便于重复利用,彰显绿色理念。
畅通渠道
保障现金收付有路径
“零钱包”兑换分为百元整钞兑换和柜面直取两种方式。百元整钞兑换,即客户以百元整钞现金,兑换相应数额的“零钱包”;考虑到外籍人员等人群没有携带百元人民币的习惯,为了减少其取现再兑换的流程,乌海银行提供柜面直取“零钱包”的服务,兑换人可以到柜台使用银行卡取现,由银行向其提供相应金额的“零钱包”。人行乌海市分行指导乌海银行疏通现金收付的全链条,让“零钱包”兑换服务不仅面向群众也面向广大经营主体,保障小面额现钞的充足供应,满足经营主体备付找零现实需求。
加强宣传
知悉获取见实效
“大家知道可以兑换‘零钱包’吗?现在可以前往乌海银行兑换了……”这是乌海银行工作人员在出租车运营公司开展宣讲活动。
人行乌海市分行指导乌海银行根据不同行业经营分布特征全面开展宣传活动,指派相关工作人员前往出租车运营公司,宣讲拒收人民币的责任和“零钱包”兑换服务,再由出租车运营公司向出租车运营个体传达,破解了因出租车经营的流动性和分散性而产生的难题,保障宣传效率和有效性。
现金使用情况如何?找零是否方便?3月17日,记者在海勃湾区街头随机采访。
招手即停的出租车是许多人使用人民币较多的场景。在人民路,记者先后叫了4部出租车,司机都表示“当然可以,有钱找”。
出租车司机李先生告诉记者:“一些老年人还是习惯使用现金支付,如果没有备零钱,就可能找不开。为了方便乘客支付,我们大多会备一些零钱。”
在海勃湾区新天地市场及周边的店铺,记者看到老年人在现金支付时,商家们都能第一时间为他们找零钱。
此外,乌海银行依托营业网点,以“分置网格”的形式开展常态化宣传,由大堂经理向办理业务的老年人、外籍人员等介绍“零钱包”兑换服务,扩大“零钱包”的知悉范围,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尽快体验这项服务,让付现方在现金支付时“有现可付”。乌海银行以营业网点为中心,向餐饮店、商超、药店、大型商圈商户、酒店宾馆等民生、涉外领域的重点经营主体辐射,“点对点”科普拒收人民币的责任,宣传“零钱包”网点兑换和预约兑换服务,让收现方在现金收付时“有现可找”。
小小“零钱包”,具有优化现金使用环境的大作用。接下来,人行乌海市分行将充分发挥现金兜底作用,在全力保障现金供应的同时,加快推进人民币现金“零钱包”业务,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进一步提升支付服务水平,更好服务社会民生,优化营商环境。
(陈洋 贾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