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法治乌海的那些“首”事件

法者,治之端也。社会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人民权益离不开法治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23年,我市深入开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初心。一个个顺应时代新要求、回应群众新期待的法治乌海“首”事件,为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让我们一起回顾2023年法治乌海的那些“首”事件。

1.

2023年3月,市公安局破获全市首起以污水监测依据为突破口的毒品案件。我市率先在自治区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开展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监测,公安民警在智慧侦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化毒品案件情报搜集、分析研判流程,实现线索获取、挖掘拓展、经营打击全警联动、全链条式打击,通过强化科技手段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中的综合应用,严防制毒案件发生。

2.

2023年4月,我市首个反诈主题公园开园。反诈主题公园由市公安局海南分局打造,公园内部设置案例警示区、智能音频区、防诈锦囊区、网红打卡区、反诈游戏区等多个功能区,将反诈知识嵌入游园功能,实现反诈宣传精准覆盖,进一步增强全民识骗、防骗意识。

3.

2023年5月,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我市首例架设VOIP设备帮助实施诈骗案件。被告人通过架设固话线路为他人实施诈骗提供便利,牟取高额不正当利益,造成11人被诈骗共计一百万元,被告人因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4.

2023年5月,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成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首个通过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验收的戒毒场所。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建成执法规范化标准体系,有效健全戒毒工作体制机制,形成高效的实施体系、严密的监督体系、有力的保障体系。2023年,我市戒毒标准化项目被评为自治区10大典型案例之一,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乌海强制隔离戒毒标准化样板”。

5.

2023年5月23日,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推动建立自治区首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安禁毒部门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裁定、违规认定和管控查控等职能,人民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职能,司法行政部门的基础工作优势,镇(街道)的管理、帮扶职能,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管理教育专业化优势,推动我市相关部门形成人员整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分工协作、责任共担的“融合发展”工作机制,走出一条推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发展的新路子。

6.

2023年6月17日,我市110接处警系统首次上线“挂断即派单”和警情定位功能。该功能破解了因报警人情绪激动无法准确表述警情发生地点的难题,实现了接处警全流程优化,是我市接处警工作在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上谋求新突破的生动实践。

7.

2023年6月21日,我市首个“禁毒驿站”揭牌成立。“禁毒驿站”由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和市邮政管理局联合设立,位于市邮政速递海北营业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我市寄递物流主体责任及从业人员禁毒意识,有效预防寄递渠道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推进我市平安寄递建设。

8.

2023年以来,市司法局培育“普法早市”品牌,首创订单式、点单式普法形式,每月至少举办1次活动。针对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创新推出别具一格的普法宣传新模式,传递普法宣传“好声音”。“普法早市——推动乌海市品牌化普法快速发展”案例获得首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暨2023年法治宣传教育(综合类)创新案例荣誉称号,该案例还入选了《中国法治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3年法治创新案例、创新人物事迹和优秀创新论文选编》和2023年首届智慧法治智慧法务成果展。

9.

2023年7月1日,我市首个游园“移动警务工作站”启用。该“移动警务工作站”位于滨河公园,由市公安局滨河分局设立,搭载360度摄像头,应急处置、防暴处突、便民服务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执勤民警、辅警及时受理群众咨询求助、精准优化勤务,在进行治安防控的同时宣传法律知识,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

10.

2023年7月,海勃湾区人民法院依法宣判我市首例偷越国境罪一案。该案被告人违反国境管理法规,在未办理出入境证件的情况下,伙同他人先后6次采取偷越出入国境的方式,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到缅甸联邦共和国小勐拉地区进行赌博,其犯罪行为由人民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犯偷越国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11.

2023年7月7日,乌达区人民法院联合9家单位制定了自治区首个《关于实施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制度的意见》。《意见》的制定,使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制度正式落地乌海。今后,在类似案件处理中,人民法院将根据需要邀请教育、妇联、团委等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参与案件庭审、判后回访和救助工作,通过未成年人权益代表人让未成年人的“声音”在人民法庭响起。

12.

2023年7月,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出台我市首份行政诉前调解书。市就业服务中心向海勃湾区人民法院移送部分追缴失业保险金行政非诉系列案件,海勃湾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立即启动诉前调解模式,发出我市首份行政诉前调解书,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在保障失业保险基金合法有序使用的同时为相对人留有必要履行期限,促成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高效诉前调解“搭台子”。

13.

2023年7月24日,市人民检察院设立全市首个司法救助资金池。我市人民检察院与市红十字会共同设立“检爱同行”司法救助专项资金池,协调民政、妇联等5家单位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化救助衔接机制,动员爱心企业定向捐赠,通过专项资金救助因案致贫、因案致残的困难妇女、残疾人、被害人近亲属等,充分发挥司法救助“良政为民,善举济世”的作用。

14.

2023年8月,全市警用摩托车首次安装“智慧法眼”。“智慧法眼”终端与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海勃湾大队指挥中心联网,可对违停车辆进行自动抓拍,实现信息网上流转,提高了交警执法的精准度和信息化水平。

15.

2023年8月5日,市人民检察院成立首个“护航民企工作站”。该工作站位于我市低碳产业园区,通过创新检企合作新模式,发挥检察机关的服务保障职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咨询、纠纷处理、诉讼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引导企业正确行使权利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健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促进企业及经营者守法、合规、安全生产经营。

16.

2023年9月8日,市司法局在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全市首家社区矫正警示教育基地和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基地。基地有效整合司法行政系统各方资源,加快推进戒毒单位和社区矫正机构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协调一致、高效运行,推动全市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一体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17.

2023年9月27日,全市各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辖,首次将全市一审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全部指定由海南区人民法院审理,由乌达区人民法院集中管辖全市范围内诉讼标的100万元以下的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

18.

2023年10月9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我市首例建筑作品著作权纠纷案。该案涉案标的500万元,系迄今为止全市人民法院中受理的涉案标的最大的知识产权案件,也是我市首例因建筑作品著作权而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庭审中,法官认真听取双方意见,充分保障了双方的诉讼权利。

19.

2023年11月,市司法局在自治区率先编撰了“三类人群”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知识读本。该读本名为《渡心——“三类人群”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首批印发5000册,着眼“三类人群”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教育工作尚无规范的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做法,作为“三类人群”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科普知识读本,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提供了参考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0.

2023年11月,市市域社会治理中心首创“12345热线代言人”播报工作模式。“12345热线代言人”通过乌海12345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发布热线所受理诉求的办结情况,发布内容严格执行三审制度,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现已发布信息67期,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监督,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受到广泛好评。

21.

2023年12月4日,我市首个面向群众进行宪法宣传教育的载体——乌达区宪法主题公园开园。该公园通过环境艺术巧妙地将宪法知识融入园内景观,旨在弘扬宪法精神,促进形成“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22.

2023年12月,我市首次将在押人员羁押表现纳入审判工作量刑。市看守所被羁押人史某某在羁押期间表现良好,海勃湾区人民法院下发刑事判决书,将史某某的量刑从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判为有期徒刑三年。被羁押人在看守所表现与刑罚相衔接,让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充分体现。

23.

2023年12月12日,我市警务训练首次使用MR技术。市公安局引进MR警务执法规范化训练系统,利用MR构建虚实融合的实战化场景,参训人员通过手势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在1:1还原的虚实融合训练场景下进行警务训练,极大减少了警务实战训练中时间、空间、人员组织等限制。

24.

2023年12月13日,我市首家环境资源人民法庭揭牌成立。环境资源人民法庭设于海南区人民法院,受理海南辖区各类环境资源案件,有效服务和保障辖区生态环保工作,并通过多方联动工作机制,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 曹艺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