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河湖管理保护 维护河湖健康安全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坚持把保护黄河摆在突出位置,有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乌海落地落细落实。

生态优先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在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曾饱受风沙侵蚀的146公顷荒漠化土地变成了绿意奔涌的林地。示范园所在的区域东侧为骆驼山矿区,西侧为国家级四合木自然保护区,这里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是我市水土流失和土地石化、沙化最严重、最需要治理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示范园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造林原则,先后种下42种植物,通过“地形地貌整治+植被恢复”模式,将这里的植被覆盖度由15%提高到80%以上,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日益凸显。

“示范园承担着我市新增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监测示范职责,建有自然坡面径流观测场、风蚀监测观测场、水土保持监测实验室,开展水土流失影响因子、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效果等方面的动态监测。这几年,乌海湖东岸水土流失数据明显降低,流入乌海湖的泥沙量也逐年减少。”市十七公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园工作人员徐云山说。

水岸共治,才能标本兼治。

在甘德尔生态治理区,1800余公顷的林木傲然挺立,让曾经沙丘汹涌的白独贵湾沙区覆上一条“绿被”。

甘德尔生态治理区的前身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跨越黄河进入我市形成的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曾经,冬春季节每遇大风到处沙尘弥漫。如今的甘德尔生态治理区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绿洲,森林覆盖率达54.6%,三季有花、四季见绿,风光旖旎、环境优美。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先后实施后摩尔沟、都思兔三队沟河道治理及海南区植被修复等工程,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呈现“双下降”。市水土保持工作站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推进水生态修复与保护,要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将林业生态建设、水土保持、草原植被恢复等防沙治沙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了四级林长制体系,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机制,为巩固防沙治沙成果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此外,积极谋划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规划储备了凤凰岭及周边生态小流域、甘德尔山西坡生态清洁小流域等综合治理项目,着力构建以黄河为轴线的沿黄生态长廊。

人民至上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近日,随着乌达区乌兰淖尔镇净水厂的正式投用,我市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自来水供水全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乌兰淖尔镇居民过去饮用的是深井水,常出现水压不足和管道跑冒滴漏等情况。为让居民喝上“放心水”,水务部门用2年的时间建设了乌兰淖尔镇净水厂及覆盖全镇的配套管网,通过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确保全天24小时出水且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彻底解决了居民安全饮水问题。

2018年以来,我市以城乡供水基础设施均等化为导向,坚持“城乡一体、原水统筹、资源整合、规模发展、因地施策、专业运营、优质服务”的总体思路,采用“延伸、联网、整合、提标”等方式,建设农区规模化供水工程,累计延伸城镇自来水管网510公里,新改扩建净水工程34处,安装水处理设施19套。通过破除城乡二元供水格局,打通农区饮水安全的“最后一公里”,逐步建立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

巴音陶亥镇位于海南区南部,因地势高,曾经的供水管网存在供水距离远、管网年久老化、调节蓄水功能弱等问题。为改善巴音陶亥镇整体饮水质量,海南区巴音陶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启动并实施。该工程通过“以工补农”的方式,优化输水线路、配水管网,将原有小型集中供水模式转变为集中联网、反渗透过滤的现代化供水模式,确保农区居民饮用水质提升,同时,探索实行“企业+农区供水服务队+村镇”的运行管理模式,让1.53万农区居民喝上“放心水”。

近年来,我市不断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农区供水管护新模式,先后实施海南区巴音陶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区苦咸水改造工程。其中,海南区巴音陶亥镇利用低碳产业园配水厂稳定水源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效果显著;乌达区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以城市带动乡村建设的供水模式,实施乌达区农区供水保障工程,2.6万农区居民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健康水。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才能让它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近年来,我市以确保黄河防汛(防凌)安全、流域生态安全、水安全为首要任务,积极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落实山洪灾害防御“三个责任人”,对山洪河道进行汛前检查;加强汛情、凌情监测预报预警,督导水库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不定期组织全市河长制局际联席单位相关业务人员,各区、镇(街道)、村(社区)河长及各区山洪灾害防御行政责任人,监测预警责任人等参加防汛应急演练和相关业务培训,防患于未然;不断建立健全水利、气象、应急等部门联合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加大汛期重点河道、防洪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防范水旱灾害风险;突出抓好水库安全,强化水利枢纽、水库运行监管,确保安全度汛。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立足新起点,我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各项工作,接续奋斗、久久为功,让黄河成为滋养万代的幸福河。(记者曹艺 编辑曹艺)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