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的一些角落,有些闲置地悄然变身成了露天“垃圾场”,建筑垃圾、水泥砂石、废旧家具、居民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大量堆放,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市容市貌,还可能酿成安全事故。这些“垃圾场”的存在反映了有关职能部门日常监管出现漏洞。针对这一问题,我市检察机关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厘清各部门权责,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协同共治,解决了固废垃圾难以清理的“老大难”问题,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23年7月,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在履职过程中发现,位于海勃湾区的一块闲置土地上露天堆积着大量废弃砖块、装修弃料、水泥砂石等建筑垃圾,而在这个“垃圾场”中还有高压电线杆,一旁立有“距线4米就放电 车毁人亡”的警示牌。
经调查,堆积建筑垃圾的区域并非指定的垃圾填埋场,也未经相关部门核准许可。由于权属不明确,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导致乱倒行为加剧,不断有新的建筑垃圾倾倒在此,堆积面积越来越大,侵害不断加剧,已经影响到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检察官们在查阅大量资料文件后,基本将该区域管辖锁定在海勃湾区2个街道办事处,但具体属于哪个街道的权责,还需要进一步界定。检察官们先后到这2个街道办事处走访,并到现场确认,他们均认为该区域不属自己管辖。为了进一步厘清权责,检察官开启了新一轮的调查。“我们先后走访了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区两级人民政府、编制办、生态环境部门等,了解情况、调取材料,还走访了街道办事处原任职负责同志,确认该区域属于其中1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彭文吉说。
2023年7月26日,市人民检察院决定对该区域负有监管职责的相关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为了增强司法办案的公开透明,提高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厘清地域归属问题,彻底治理社会公共利益受损问题,市人民检察院决定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
去年7月28日,听证会如期举行。
检察官通过播放实地照片和无人机航拍视频,对该区域堆放大量垃圾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予以说明,并列举职能部门三定方案、镇(街道)共同承担事项责任清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等文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厘清了行政监管部门职责,充分阐述了拟提出检察建议的理由和法律依据。相关行政机关和街道办事处负责同志均结合案情、立足自身职权范围和实际工作发表了意见。通过检察官释法说理,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听证员评议,进一步厘清了各职能部门的监管权责。听证会结束后,在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下,依法向2家监管单位公开宣告送达了检察建议书。
2家单位代表均当场表态,将严格按照检察建议书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职责,认真进行整改,加强本区域内环境监管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垃圾清运困难等问题,会后与有关部门积极协商,汇聚各方力量加以解决。
诉前检察建议发出后,检察官多次与职能部门沟通,召开座谈会,共同解决在整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方努力,相关部门共清除该区域违法堆放的各类建筑垃圾1600多吨,整改场地约2万平方米;针对偷倒乱倒垃圾的行为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查处8起偷倒乱倒违法行为,依法立案处罚2起,要求当事人清理偷倒土渣、垃圾等约1000立方米;在偷倒垃圾易发区域设置围栏及警示牌,增设监控摄像头,利用技术手段解决证据难以固定和执法力量无法全天候、无死角巡查取证的问题;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乌海市建设工程项目土渣处置管理工作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我市建设工程项目土渣处置行为,完善日常巡查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有效遏制偷倒乱倒行为发生,全面提升了我市土渣处置管理水平。
同年9月12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对整改成效开展“回头看”,经实地评估,建筑垃圾全部清理完毕,社会公共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该案是我市检察机关2023年办理的环境污染方面较为典型的一起案例。
据了解,2023年,我市检察机关持续开展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在违法排放污染物,违规排放废气、废水、废渣,违法处置倾倒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环境方面共立案14件,制发检察建议13件,督促清除违法堆放的各类生活垃圾2341吨,占地面积78.1亩,督促清理生产类固体废物1007吨。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以公益诉讼制度为依托,主动作为,通过检察听证、圆桌会议、磋商会等方式,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尽可能消除生态环境损害风险与安全生产隐患,守护绿水青山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检察机关守护美好生活的责任与担当。接下来,我们会通过内部一体协同、外部协调联动同步发力,凝聚公益保护合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贡献检察力量。”彭文吉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