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推进综合改革 实现优质教育新发展 ——海勃湾区深入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

陈桂霞老师给学生上课。

孩子们参加足球赛。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以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为指引,深入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系统谋划 高效整合

海勃湾区以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根据城区总体规划和重点片区建设规划,优化全区教育资源布局配置,整合千里山学校和团结小学,分层推动“四个一批”品质学校建设,打造区域高质量教育品牌。

海勃湾区按照“建一所优一所”发展目标,将市第十一中学等新建学校高起点谋划,建设“一批先行实验校”;将海勃湾区第一小学、海勃湾区第二小学、海勃湾区滨河小学等高质量达标的学校,进一步挖潜扩容,建设“一批优质学校”;将海勃湾区第四小学、海勃湾区第八小学、市第九中学等快速发展并接近达标的学校,建设“一批新优质学校”海勃湾区第六小学、海勃湾区依林小学等相对薄弱的学校,建设“一批群众家门口满意学校”。

海勃湾区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和教育资源配置,将全区教育事业纳入《乌海市海勃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出台了“起跑线”“指挥棒”、监督制、薪资职称荣誉制等改革举措,更好地激发办学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辐射引领 共享资源

为了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难题,让学生享受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海勃湾区自2020年开始,探索“名校+弱校”“初中+高中”“老校+新校”“城区+农区”一体化发展思路,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目前,全区共有紧密型教育集团3个、联盟型教育集团6个,实现优质资源城乡全面覆盖、均衡配置。

让所有的学生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让学校之间差距逐渐缩小,让学校办学质量趋向优质均衡,促进教育公平,打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壁垒,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是海勃湾区一直以来的坚持。

刚结束一节语文课,陈桂霞老师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答疑、聊天,师生之间交流热烈。自2021年从海勃湾区第六小学轮岗交流至海勃湾区第一小学,陈桂霞在这里工作已近3年。来到新的学校,任教新的班级,对她来说是新的挑战。她关爱每一名学生,每天都和学生谈心,把他们当作朋友,通过一起读书的方式与他们拉近距离,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启迪智慧、提升勇气,把简单说教变成“润物细无声”的启发。

记者来到班级里,看到陈桂霞老师正在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并将阅读技巧融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并适时点拨,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陈桂霞说:“学校每周都安排了专门的教学研讨时间,还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让我们可以与学校的名师面对面深入交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优质的平台。在这样的团队中,我认真学习大家的授课方法与技巧,以提高教学水平。”

记者从海勃湾区教育局了解到,这次轮岗交流的教师主要是以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学科的教师为主,遵循“以人为本、骨干优先、协商选派、优质均衡”的原则。“每所学校轮岗交流教师的人数须占符合条件教师的10%,其中骨干教师占比须达到20%。”海勃湾区教研中心主任史美娟告诉记者,“教师轮岗交流优先在教育集团内的学校之间进行,同时,也可由海勃湾区教育局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统筹安排,教师开始轮岗交流后,所教班级尽量是起始年级,交流期须满3个学年。”

提升内涵 打造品牌

海勃湾区依托我市“书法之城”“黄河明珠”“葡萄之乡”等特色名片,持续开展特色文化教育活动,如今,墨韵书香文化已成为海勃湾区域特色品牌。

全区各学校积极引入南京、北京、重庆、呼包鄂等地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助学课堂”建设,课程改革有声有色。海勃湾区第二小学的阳光课程、海勃湾区滨河小学的项目式学习、市第二中学的“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改革等,构筑了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海勃湾区还纵深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建设“使命、愿景、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

通过梳理总结,各校逐步形成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点和办学理念的特色校园文化,如海勃湾区第一小学的和乐文化、海勃湾区第五小学的童心教育、海勃湾区依林小学的融悦文化、海勃湾区光明路小学的光明教育、海勃湾区第八小学的幸福教育、海勃湾区第九小学的和美文化、市第九中学的玖润文化等,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和而不同、异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海勃湾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扣“公平”“优质”两大主题,持续探索改革创新路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