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文成对照片进行后期修缮。

庞文成拍摄的沙漠场景。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乌海文化人 125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他真诚坦率、做事执着、努力刻苦;他痴迷摄影30余年,深入学习摄影理论与摄影技法,走遍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镜头记录时光碎片,用光影勾勒世间美好;他的作品多次在自治区和我市的比赛中获奖。他就是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乌达区摄影家协会主席庞文成。
初学摄影 捕捉平淡生活中的光
庞文成1969年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从小在农区生活。五颜六色的庄稼地、绿意盎然的小树林是他童年的主色调,生活虽清苦,但充满欢乐。1979年,他跟随父母来到我市,就此扎根。
长大后的庞文成看到我市有不少流动照相的摄影师,在矿区生活的他也看到不少记者背着相机到矿山采访,他有了学习摄影的想法。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照相馆拍照,看着自己的身影出现在照片上,我就对相机产生了好奇,后来看着摄影师和记者拍照,我就更想拍照了。那时一台相机价格不菲,我下了很大决心斥资买了一台海鸥牌相机。就这样,我和摄影结缘了。”庞文成说。
拿到相机拍照前,庞文成仔细阅读了使用说明书,去书店查阅资料,系统学习摄影相关知识,随后开始实践。
他利用业余时间前往沙漠、黄河、矿山等地拍摄。“当时的胶卷不便宜,我就尽可能用较少的胶卷拍出尽可能多的照片,往往在胶卷运行到半格的时候按下快门。那时候,一卷胶卷一般可以拍十几张照片,用我的方法,一卷胶卷可以拍20多张。”他说。
除了拍摄风景照,庞文成经常为家人和亲戚朋友们拍摄家庭照。“那时候相机少,逢年过节我就为家人和亲戚朋友们拍摄全家福、生日照片等,把冲洗出来的照片送给他们留作纪念,大家都很开心。我的摄影捕捉了平淡生活中的幸福瞬间,现在大家回想起来,都感觉很美好。”庞文成说。
庞文成学习摄影始于20世纪80年代,也是我市比较早的自由摄影者。他走遍了我市和周边地区的山山水水,拍摄了大量风景类和纪实类照片。
随着网络兴起,庞文成通过网络学习摄影理论知识和摄影技法,也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逐梦摄影
不辞辛苦佳作频出
随着网络发展步伐加快,庞文成在网上观看网课,加入了一些摄影发烧友的QQ群,将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传到QQ空间,让更多人欣赏。
2015年,庞文成通过网络结识了当时的中国自由摄影家协会主席毛裕生。他和对方探讨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法,学到了很多东西。毛裕生了解到我市摄影界的情况,决定成立中国自由摄影家协会乌海站(以下简称乌海站),由庞文成担任站长,负责吸纳我市的自由摄影者,组织开展相关摄影活动,推动地区摄影事业发展。乌海站成为我市摄影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组织。
乌海站成立后,庞文成积极吸纳我市的自由摄影者。站点成立当年,他联系我市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开展了多项摄影活动,极大推动了我市摄影事业的发展。同一年,庞文成组织乌海站协同我市政府机关、企业在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举办了一次大型摄影展,我市众多摄影家的作品出现在观众眼前,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此后,庞文成通过乌海站自筹资金组织举办了多次影展,吸引了我市众多摄影家参加。摄影展成为摄影爱好者交流沟通的平台,也成为我市居民了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
2018年,庞文成参加了乌达区委宣传部举办的一次摄影采风活动。活动中,摄影爱好者倡议成立乌达区摄影家协会,大家选举庞文成为协会主席。
乌达区摄影家协会成立后,庞文成积极吸纳会员,组织会员外出采风,搜集各类影展信息,组织会员投稿参展,为协会的发展付出了巨大心血。
工作之余,庞文成先后走遍了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拍摄了大量风景照和纪实性照片。
为拍摄乌兰布和沙漠夜晚的星空,庞文成与几名摄影爱好者夜晚走进沙漠去拍摄。
“我们几个人晚上8点多到沙漠,一直拍到凌晨三四点。夜晚的沙漠变化无常,前一分钟还特别安静,下一分钟可能就刮起风来了。为拍好星空,我举着相机,对着星空拍了很长时间。拍摄过程中没有感觉,等拍完后,我手都举不起来了。”他说。
为拍摄甘德尔山,庞文成与我市几名摄影家夜晚徒步攀登甘德尔山。“我们下午四五点到甘德尔山脚下开始爬山,晚上8点左右爬上山顶拍摄。夜晚的甘德尔山上很冷,风吹到脸上生疼,我们几个人咬着牙忍着寒冷,从晚上8点多一直拍到凌晨5点多。虽然山上很冷,但夜晚的星星闪亮,拍出的照片很好看,也是非常值得的。拍摄结束我们下山后,已经是早上8点多了,随便吃点东西就回家整整睡了一天。”他说。
除了在我市采风外,庞文成经常带队去外省采风。他先后带队去陕西拍摄油菜花,去兰州拍摄梨花,去甘肃张掖拍摄丹霞地貌,去河北拍摄坝上草原。
“我们去外地采风都是包车,经常是清晨5点多就出发,深夜到当地,这都是我们外出摄影采风的常态了。去兰州拍梨花那次,我们早上5点多从乌海出发,到达兰州已经是深夜了,休息了一小会儿就起来去拍摄。虽然辛苦,但拍到好的照片,内心还是高兴得不得了。”他说。
30余年的拍摄生涯,庞文成共拍摄了上百万张照片,家里保存照片的移动硬盘有十几个,他也换了好多台相机,对摄影的投资有多少他也记不清了。
经验之谈
弘扬艺术之美
谈及摄影创作,庞文成有很多心得体会,对于摄影爱好者,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首先,摄影爱好者要熟悉摄影器材,学习基础的摄影理论知识。“无论你拿到什么样的摄影器材,首先就是熟悉它,了解设备按键的功能,如光圈是什么,快门是什么,感光度是什么,以及它们是如何搭配、相互影响的等等,测光、对焦这些知识也要弄清楚。”庞文成说。
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多实践。摄影的构图方法有很多,比如九宫格、三分法等构图方法,但摄影爱好者在日常拍摄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被构图方法的条条框框所限制,要根据个人的拍摄风格,拍摄地的地形、天气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构图方法,有时跳出构图的条条框框拍摄,会有很好的拍摄效果。
再次,注意光线对拍摄效果的影响。“光线对于摄影效果影响很大,每天不同时间段自然光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拍摄不同的物体,摄影爱好者要选择不同时间段,巧妙利用不同时间段的自然光拍出好的照片。比如拍摄人像的时候,尽量选择侧逆光,拍摄风景照的时候,选择在日出和日落时刻比较好。”庞文成说。
在庞文成看来,摄影爱好者要想拍出好的摄影作品,需“前期拍摄+后期修缮”紧密配合。“从一幅照片的完成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前期是指拍摄照片的阶段,主要以适当的构图、曝光等技法确定照片的内容。后期则是指对照片成片的修缮处理,如改善照片的曝光、色彩,修复瑕疵,修除多余的杂物等。可以说,从摄影被发明的那天开始,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就是紧密配合的,并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二者更加密不可分。”庞文成说。
回首自己30余年的摄影之路,庞文成说:“摄影是一门独特的光影艺术,我主要侧重拍摄风景类、人文纪实类和鸟类照片。摄影让我结识了很多人,去了很多地方,了解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每次拿起相机拍照我就特别高兴,也让我的心态越来越年轻。家人看着我拍的照片也很开心,非常支持我。我要把自己热爱的摄影事业一直坚持下去。”
人物小传
庞文成,生于1969年,现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乌达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2017年,其作品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今日乌海”摄影展,并由市文联收藏;作品入选2017年我市禽鸟摄影作品展。
2019年,其作品《天安门》《长城》《石城一角》《海归》《暮色》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乌海市中老年摄影展;其作品《飞向蓝天》《假日广场》《小城新貌》荣获乌达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祖国好 家乡美”摄影大赛优秀奖;作品《春耕》荣获乌达区“决胜小康·决战脱贫”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大赛摄影类二等奖。
2022年,其作品《秋色》入选喜迎党的二十大“我们的新时代”全市摄影作品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