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疆大地上流传着丰富多彩的长调、短调和二人台等民歌,这些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内蒙古民歌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了促进内蒙古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定期举办内蒙古民歌大会以及民歌研讨会等活动,积极打造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品牌。本文是对于2023年8月26日由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乌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承办的“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的综述。
瑰丽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作为“北疆文化”组成部分的内蒙古民歌占据着重要地位。内蒙古民歌资源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广大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坚守,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
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乌海市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民间艺术家协会、乌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在内蒙古乌海市举办。40多位来自全国民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艺术家代表,围绕如何在新时期更好地开发利用、创新发展民歌文化展开交流,为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以及推动中华民歌繁荣发展凝聚了共识和力量。
20世纪初,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启动和不断推进,社会各界开始逐渐关注到保护和传承民歌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之下,积极地推进优秀民歌文化的整理、保护、研究、传承和推广,不断加大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延续内蒙古的文脉,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一是加强民歌文化的搜集整理、理论研究和探索,先后编纂了《蒙古族民歌集成》(蒙古文)、《中国歌谣集成· 内蒙古卷》(汉文)、《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内蒙古歌谣卷》(上下卷)(编纂中)等搜集整理保护成果。同时,还有了内蒙古民歌采风作品成果《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论文集》(罗杨主编)、《西北放歌——西北民歌文化生态调研文集》(伊和白乙拉主编)及《语面与书面——乌力格尔论文集》(待出版)等调研文集。二是深化重点文艺活动,通过调研、走访、交流、研讨等,完成了“中国蒙古族长调之乡”“中国二人台研究基地”等文艺之乡的命名工作,先后举办了“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西北民歌文化生态调研、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拉苏荣先生艺术成就研讨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民歌传承保护日”等系列活动。三是强化多方合作,承办了全国胡仁乌力格尔大会、“2020北方民歌那达慕”“2021· 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与祝赞词大会”等全国性民歌展演活动,不断加强与中国民协的联系。其中,2023年8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乌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内蒙古民歌大会”是继2019年“全区民歌展演”“2022内蒙古民歌大会”后的第三次全区性民歌艺术类展演活动,也首次将“内蒙古民歌大会”升格为全国性活动。同时,还举办了第十六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民歌)初评活动、2023年“民歌走进乌海”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等。“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是2023年内蒙古民歌大会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旨在努力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内蒙古优秀民歌文化的基础上,打响北疆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民歌艺术的深入发展。
研讨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海山主持,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出席并讲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李倩,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李博,乌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培云先后致辞,与会专家学者、艺术家们纷纷发言。
冀晓青在致辞中对区内外专家学者专程参加“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表示热烈欢迎,并充分肯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歌为抓手,统筹开展多项有关民歌的重点工作,以优秀民歌艺术作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冀晓青强调,通过召开“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共同研究探索中华民歌的传承保护、转化发展,以及对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化认识、凝聚共识,努力推动中华民歌在当代维度展现更加特色浓郁、异彩纷呈的时代风采。
李倩表示,本次“2023内蒙古民歌大会”深入推进了各地区间民歌艺术的交流与碰撞,共同关注、关心民歌在今后的传承、创新与转化等问题,以大家共同的努力促进民歌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并希望各位专家、艺术家以优秀的专业学养担负起繁荣民歌事业的责任,发挥好民歌在培养人民审美情操、引导人们向善向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感染力。
李博表示,“北疆文化”是自治区党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对于民歌来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让它活起来,回归大众。内蒙古是文化资源的富矿,我们的民间文化资源特别值得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希望大家共同开发、挖掘具有鲜活文化基因的优秀文化。
孟培云表示,内蒙古民歌大会在乌海举办,为乌海更好地展示民歌魅力、普及民歌知识、传播民歌文化、唱出文化自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乌海市将通过深层次发掘、新理念改造、多渠道整合、全方位包装、新媒体效应,让民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荡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专家、学者们从民歌文化的当代价值、新时代民歌传承与发展、民歌赋能北疆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研讨将进一步加强民歌文化的实践(展演)与理论之间的融合,为民歌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民歌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于民歌的多种功能,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崔玲玲认为,民歌是我国劳动人民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存在于民间,经过老百姓不断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而日趋完美,流传至今。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覆盖生活的不同层面,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生活中具有许多实际的功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一支。并从教育与传承、社会结构与礼仪、交际功能、表达人民的心声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歌的作用,强调多功能的民歌是民间的百科全书,应在民歌的传承中融入当代精神,使其文化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挥,为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做出时代贡献。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在《民歌,唱出老百姓的真情和深意——评“建功新时代,民歌颂北疆”·2023内蒙古民歌大会》文章中谈到,文明,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2023 年6 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民歌(包括新民歌),恰恰源自民间的文明根脉,是广大百姓由衷而发的天籁之音,既能彰显幸福,又可宣泄痛苦;既能表达爱,又能倾诉恨;既能见证历史,又可开启时代。民歌是普及性最强、百姓最喜爱的审美途径。于是,观众听到了歌中的文化,领悟到了歌中的智慧,赞赏着歌中的奋斗,憧 憬着歌中的理想。所以,民歌,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值得重视、值得挖掘和保护的精神文化资源。
二、新时代民歌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从守住民歌文化根脉,歌手、学者、相关机构协同发展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认为,繁荣祖国音乐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首先要抓住根脉。原生态民歌是文化母体、文化基因。分辨何为原生态民歌, 普及民歌知识是文化学者的责任。在本届民歌大会上,非常欣慰地看到了原生态民歌以独唱的、组合的、传统唱法的、摇滚形式的多种样态展现。并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双创方针”,使文化工作者有了共同的目标,而政府机构、创作者、表演者、学者各方面协同创新是解决难题、取得成果的必由之路。协同,才能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创作热情,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有关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方面,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天彤教授首先回顾了民歌的概念, 以及近一百年来我国音乐界轰轰烈烈开展的民歌搜集和整理工作。并表示,这些凝聚几代学人的搜集整理成果至今并未被很好地纳入学校音乐教育大视野,至今未被成体系地转化为教育资源,变成教育生产力,导致我们几代人缺失民族音乐知识,疏离于民歌的情感。并就如何将“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加以落地实施、如何将其转化为行动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一个核心、两个渠道、三个场域、四个主体。一个核心,即以“民歌”为核心;两个渠道,即从民歌传承的角度,可关照到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三个场域,指的是以社会生活为根基的舞台和媒体平台上的民歌展示;四个主体,指的是政府、高校、职业院团、基层。也就是说,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应牢牢把握民歌的内核和实质,通过学校和民间双渠道传承,在社会生活中、在表演舞台上、在媒体网络平台上进行民歌的传唱和展示,其实现路径则需要政府、高校、职业院团、基层单位和个人这“四位一体”形成合力,彼此间建立起良性互动机制。其中,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方面的保障,高校发挥学术优势、给予智力支持,职业院团在传统民歌的编创方面予以作为,民间则提供民歌及传唱民歌的人才资源。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深知责任的重大,在民歌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问题上,不但要知道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担负起为教学对象、为音乐创作者梳理剥离出要继承什么,更应该自觉承担起面向广大民众普及民歌知识、培育观众群、引领文艺方向的社会责任。
从民歌数字化保护传承方面,中国民协民族音乐文化产业研究委员会执行主任郑君胜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传统民歌数字化与保护利用” 为题,认为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让中国民歌在数字时代继续闪耀光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数字化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留下浓重的一笔。
三、民歌赋能北疆文化发展
词作家、诗人、散文家阿古拉泰以“一条长河的流淌与青草的根脉相连——‘北疆文化’语境下的内蒙古民歌艺术 ”为题,以诗意的语言对“北疆文化”、内蒙古民歌风格特征,以及这些民歌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并认为内蒙古民歌大会的成功举办对内蒙古民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内蒙古民歌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教授谈到,“2023 内蒙古民歌大会”的三场演出以中青年歌手的民歌演唱为主,其展示的作品主要为全新编配的“旧歌新唱”形式或者具有民歌风格的创作作品。这告诉我们:在现代化世界里, 传统民歌以一种与原来面貌血脉相连又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存态在城市当中、在年轻人中间流传,衍生出与原生态不同的“第二种传统”——而这可能是传统民歌在新的语境下存续发展的新常态。他认为,民歌汇聚了无数先民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各民族伟大的文化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鲜活表征。民歌大会用实际告诉我们,民歌是厚重的历史遗产,也是充满生命力的当下资源。民歌作为遗产,我们要整理研究、保护传承;民歌作为资源,我们要挖掘开发、开拓创新——既要保持其传统的原貌和本真,亦要让它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保持其自身的造血再生功能。此次民歌大会主导的传统民歌新唱新演,与那些草原上、农村里、生活中的原生民歌传承遥相呼应,共同谱写了内蒙古各民族民歌传统与现代的二重唱,书写了国家与地方、历史与当下、过去与未来连成一体的内蒙古民歌的现代叙事。
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认为,北疆民歌不仅是一个文化品牌,也是历史主体的构建。北疆文化有着共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建构北疆文化要呈现北疆文化的丰富的多样性。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柯林教授结合打响“北疆文化”,就内蒙古民歌如何传承、创新发展的问题, 提出两点意见。一是文化润北疆,主要有三点:要充分挖掘北疆文化,从本土历史文化、民间传说等内容中找出最具代表和权威性的亮点;打造品牌要和文化惠民结合,只有文化惠民才能让大众获得幸福感;生动体现出北疆文化的使命,践行家国情怀,落实润北疆中深耕文旅融合,让优秀的民歌文化深入千家万户。二是创新发展原则很重要,主要有六个方面:本土是根;民族文化是魂;与时俱进是当下民歌文化发展的道路;借鉴融合,不能离奇;不能成为技法的奴隶;民歌要朗朗上口,喜闻乐见。
此外,艺术家们纷纷表示,将从民歌艺术的视角认真对标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要求和对内蒙古作出的“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推动文艺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以鲜活生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期望传递到草原最深处,引导全区各族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祖国北疆大地的最强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更多充满生活气息、饱含营养价值的优秀作品。
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开展的一系列民歌活动,在文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研讨会主要嘉宾们的发言对聚焦完成两件大事和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为当前内蒙古民歌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本次北疆文化视野下的内蒙古民歌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对当前民歌的活态传承、抢救保护总结了经验,也为新时代民歌发展提供了新颖的思路。首先,专家学者们就民歌文化中存在的某些现象、问题多角度展开的思考、探讨,不仅对深入挖掘民歌艺术特色,激发民歌艺术活力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对民歌传承、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充分发挥国家级、自治区级民间文艺之乡保护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当代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歌艺术活动,尤其本次民歌研讨会,对发挥民歌优势,进一步挖掘内蒙古民歌在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中的独特作用奠定了基础。最后,内蒙古民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其品牌化和市场化进程,以适应新时代,增强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包玲玲: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2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