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发展的战略擘画和深远考量,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2023年以来,我市全力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美丽乌海。
综合治理
污染防治有力有效
在我市,矿区曾经的“生态短板”变为“生态样板”,一座座高标准建设的绿色矿山亮出绿色名片;各企业加大绿色转型力度,多举措节能降碳;蓝天白云成为乌海亮丽名片,城区、农区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成了咱乌海人的生活‘标配’,天蓝了、树多了、水清了,公园随处可见,景色越来越美,居住环境越来越舒适了。”市民王为敏说。
生态环境的好转不仅带给市民直观的感受,更有数据佐证。2023年,我市中心城区剔除沙尘超标天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3.3%,PM_2.5、PM_10和臭氧浓度创历史最优水平,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在Ⅱ类……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背后,凝聚着我市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干劲。近年来,我市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抓好乌海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要指示要求,不断提质升级美丽乌海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步履铿锵,高质量发展底色绿意更浓。
我市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去年以来,海勃湾区全力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了对原旧洞沟无主矿区矸石自燃治理,对露天煤矿进行削坡、整形、覆土、边坡固化,实现矿山扬尘污染大数据分析抓拍;以传统链带动创新链,积极淘汰退出落后产能,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促进传统工厂绿色化转变,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工作职责;推进非电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时监控采场、排渣场、煤矸石堆场、储煤场等重点部位污染防治情况;全面实施计划用水管理,全面推进河长制,加强地下水保护,推动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
乌达区深入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对20家化工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异味治理,深入推进工业企业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对重点企业总量排放进行监管;全力推进大气治理项目,加大区域降尘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建成区、矿区、产业园区道路清洁降尘工作;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加强地下水管理,实施企业用水监管,开展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排水系统雨污分流改造。2023年,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581次,并通过开展河道环境专项整治,对河道环境治理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
海南区逐步深化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抓好重污染天气区域统筹管理,实行区域统一联动;有序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大黄河干流优良水体保护,持续开展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划定”“立标”“治理”3项重点任务。市生态环境监测站每月对水源地水质开展监测,确保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有效提升治土清废能力,围绕“无废城市”创建目标,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和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强化重金属污染源头管控,持续开展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抓好工业污染源头防控。
加强监管
环境安全更有保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始终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增强环境监管能力。2023年,我市创新环境监管手段,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生态治理日益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
2023年,自治区首个“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大气监测平台在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监测中心启用,至此,全市范围内空气质量实现“一屏可见”。此外,我市为24家工业企业引进“环保管家”,借助专业化力量辅助生态环境执法。
2023年,海勃湾区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结合实际制定《海勃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督察实施方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压紧压实各部门依法履职责任、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紧盯国家、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逐项细化、实化整改目标任务与具体措施,确保反馈的问题整改到位、措施落实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督察制,海勃湾区大气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产业园区、城市环境治理设施短板基本补齐,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优于自治区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
乌达区对辖区企业实行日常检查巡查制度,对66家排污单位进行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开展涉及污水处理设施企业排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企业立行立改;对辖区24家重点企业、产业园区14家企业的厂区危废库、环保设施进行安全排查;检查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处置、涉医用射线装置审批备案情况;收集整理《乌达区2023年秋冬季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实施方案》整改佐证材料,开展溯源分析,邀请国家恶臭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专业人员指导异味溯源分析工作;督促辖区6家煤矿企业安装TSP、PM_10扬尘监测设备48台,并与市生态环境局联网。
海南区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服务水平,推进督察问题整改落实;确保执法管理长效有力,严肃查处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不落实扬尘管控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检查、双随机执法,重拳打击小拌煤、小配煤,做到发现一处清理一处;优化执法方式,使用无人机、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对企业进行非现场执法,减轻企业迎检负担,保证企业依法开展正常经营活动;开展精准帮扶,聘请环保领域专家对辖区重点企业“把脉会诊”,助力企业绿色健康发展。2023年,海南区结合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清单,对照问题短板,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工作,通过代表问政、月督季评、跟踪问效等措施,形成生态环境工作齐抓共管、各尽其力的良好局面。
综合施策
绿色发展成色更足
绿色映底蕴,山水见初心。近年来,我市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立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环境守法成为常态。
海勃湾区结合实际研究适合全区煤矿企业的抑尘爆破技术,通过矿区环境智慧管控系统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从而督促企业立行立改;实施矿区企业连接线硬化工程,矿区道路清扫保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聘请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对固废填埋场合规性符合性进行调查,对固废填埋场防燃、防渗、抑尘等措施实施情况及煤矸石成分开展检查。
乌达区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部门签订区域联防联控协议,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信访举报推送机制,有效解决跨区域污染问题;严格水资源源头管控,强化取用水实时监测计量,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进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推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农业节水“反哺”工业用水;加大铁腕治污力度,提高科技监管能力,深化无人机、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和用电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在执法监管工作中的运用;加快融入全市“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智慧管控系统,实现对异常排污行为的全面感知、精准定位、实时告警、快速管控。
海南区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政治责任和底线任务来抓,不断强化黄河入蒙首站首责意识,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为抓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倒逼工作质效双提升;依法推进环境信息公开,积极搭建公众参与和沟通对接平台,提升公众参与知晓度、通畅性,增强生态环境治理参与效能;优化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挖掘服务潜能,在优化办理流程、减少办理环节、压缩办理时限上下功夫,为建设单位办理环境审批开通绿色通道;全面推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对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动态预警监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