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化鹏:用色彩描绘生活

创作中的董化鹏。

董化鹏的作品《喜报平安》。

■唱响“北疆文化”品牌·乌海文化人118

本报记者 李浩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他真诚坦率,做事执着;他深入学习中西绘画理论与绘画技法,用色彩描绘生活,用色彩诠释生活,作品多次在相关部门组织的展览中获奖。他就是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内蒙古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董化鹏。

美术课堂 埋下艺术种子

兴趣是一颗种子,只要得到适当的养分,它就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绘画对于董化鹏就是如此。

董化鹏出生于1955年,祖籍河南省濮阳市,因父亲从部队转业,他童年时来到我市,在初中他接受了最早的美术启蒙。

“学校的美术老师专业知识很扎实,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美术知识,进行临摹、素描方面的训练,带学生去户外写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乌海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董化鹏说。老师的教学让董化鹏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十分享受绘画的过程。那时,董化鹏特别痴迷绘画,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他就开始练习绘画,家中的墙上、油布、玻璃上都留下了他绘画的成果。课堂以外,董化鹏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书画小组,他和同学一起讨论绘画,抽出时间去户外写生,乌海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成为他们临摹的对象,成为他们笔下的美丽图画。

校园外,董化鹏结识了不少走街串巷给人画画的师傅,他恳求师傅们带他学习,周六日和节假日,他抽出时间和这些师傅们一起走街串巷,去居民家中作画。“我看着师傅们在居民家中的玻璃、墙上作画,很羡慕,起初我给他们打下手,边看边学,师傅们看我踏实,开始教我怎么画,了解不同种类画作的技巧,需掌握的东西。跟着师傅们学习,收获是很大的,通过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了生活中。虽然跟着这些师傅们走街串巷早出晚归,但一点也感觉不到累。”董化鹏说。初中三年,董化鹏由最初的打杂做起,经过时间的磨炼,他已经可以独立作画了。

董化鹏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乌达矿务局当了煤矿工人。1976年,他到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上学,毕业后,他返回乌达矿务局工作,先后在乌达煤矿职工大学、乌达矿务局技工学校当老师。1985年,他考入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他来到乌达矿务局下属单位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直至退休。

逐梦绘画

反复打磨佳作频出

董化鹏退休后发现,与自己同在一个系统内工作的张连贵是我市的知名画家,且坚持美术创作。他在张连贵的指导、鼓励和带领下,开始潜心学习书画,共同进行写生、创作,参加相关书画展会、笔会等活动。在张连贵的鼓励下,董化鹏参加市美术家协会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举行的征稿,他的作品顺利入展,并成为会员。之后董化鹏结识了不少我市的知名画家,在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他在参加我市举办的各类书画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向内蒙古美术家协会、自治区老年书画家协会、中国老年书画家研究会等单位举办的征稿活动中投送作品,其作品多次入展并获奖,他的绘画作品《锦绣中华》被内蒙古党校收藏。

“每次画完画,我都会和张连贵互相点评彼此的画作,指出画作的优缺点,两人讨论得经常忘记了时间。我也不断进行复盘总结,完善自己的绘画技法。”董化鹏说。为更好学习绘画,董化鹏订阅书画杂志,购买美术专业理论书籍,观看各类书画节目。通过多途径的学习,董化鹏的绘画技法有了很大的提升。

董化鹏的绘画作品主要以花鸟和山水画为主。他日常创作以“小写意”居多。“小写意”属于国画中的一种题材,其表现方法是具象与抽象、拟与不拟之间。绘画是一门艺术,其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写意”画法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就是要使其造型能表达符合创作规律而又超出创作的具体场景,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为学习绘画技法,董化鹏遍访名家。他了解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一位画家擅长画牡丹,他便登门拜访。“那位民间画家画了一辈子牡丹,在画牡丹上有自己的独门技巧,我在他家住了一个星期,向这位画家请教,并拜他为师。我观摩这位画家画的牡丹,再结合自身理解画出来让他指点,有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请教,晚上休息的时候进行复盘总结,一个星期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们经常通过微信交流,探讨绘画艺术。”董化鹏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董化鹏的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得到提升,朋友们鼓励他投稿参展,很快机会就来了。当时,市美术家协会进行征稿,董化鹏决定投稿。第一次投稿,董化鹏很重视,他请教参展过的画家,了解具体情况,确定创作主题,然后动笔进行创作。“我根据征稿要求,确定画荷花,备齐各类绘画材料后,每天抽出时间创作,画完挑选好的作品给我的画家朋友们看,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后,我再进行修改,最终作品顺利入展。”董化鹏说,这次作品展的级别不是很高,但是给了他很大信心,觉得努力没有白费,同时看到作品展上那么多好作品,让他明白自己的绘画之路还很漫长。作品入展后,董化鹏加强了自身学习,只要有空余时间,他都坚持习作,并向我市和其他省市的著名画家请教,日常观摩各类美术展,为自己充电。

2017年,市美术家协会邀请10位美术大师来我市写生。从那年开始,协会每年都要邀请名家走进乌海,组织本土画家观摩学习,前前后后有20多位国家级美术名家走进乌海,促进我市本土画家写生、创作水平的提高。董化鹏抓住这一机会,早早地报了名,虽已年过六旬,他依然每天跟随这些知名画家进行观摩学习。

“我们这些本土画家顶着烈日来到乌海湖畔、黄河岸边、金沙湾、甘德尔山、吉奥尼酒庄等地写生创作,虽说辛苦,但是能与国家级的知名画家朝夕相处,在绘画技法上有了很大提升,收获是很大的。”董化鹏说。

经验之谈

弘扬艺术之美

谈及绘画创作,董化鹏有很多心得体会,对于初学者,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初学者要热爱绘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热爱,才能坚持不懈地去钻研学习,初学者在喜爱绘画的同时,也要牢固树立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思想和意志;初学者要系统性地学习绘画理论和绘画技法,持续不断地去临摹、写生,不断进行绘画创作,维持创作的强度,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产出好的作品;要根据本人的文化素养、个人年龄、身体状况等多方面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创作风格的绘画种类;因为“书画同源”,写意画讲究笔法来源于书法,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可以涉猎书法;学习绘画要广览群书,多方面掌握书画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按照“临摹—写作—创作”这几个步骤进行学习,这是古今画家学习绘画的必经之路,初学者学习绘画要牢固掌握临摹、写作、创作各自的意义、方法、技法,把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在学习绘画理论的同时,掌握用笔、用墨、用色、用水等方面的笔墨结构、笔墨关系和其基本功;通过学习近现代绘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绘画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形成自身的绘画风格;树立绘画不仅是自己的爱好,关键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理念。

人物小传

董化鹏,现为中国艺术平台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内蒙古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市北疆书画院名誉副院长、乌达区美术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2019年,作品《胡杨》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贺新春·胡杨情”全市美术作品展。

2020年,国画作品《吉祥中华》入选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2020年书画展;作品《乌海湖畔》荣获乌达区“决胜小康·决战脱贫”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大赛三等奖。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