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办好两件大事,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乌海实践”,让人民群众共享法治政府建设的丰硕成果,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乌海。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到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统筹部署、一体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
2023年,我市党政主要领导扎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创建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会议等会议,系统研究部署法治政府建设相关工作。印发《乌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2023年工作要点》《乌海市2023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等12个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举措。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作为考实评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市、区、镇(街道)三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述法全覆盖,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等工作调度督察5次,切实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实效。2023年,我市乌达区、海南区被命名为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市人社局《优环境 提效能 惠民生 奋力开创法治人社建设新局面》、市农牧局《聚焦乡村振兴 依法治农护农 以法治之力助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被命名为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市、区两级在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中实现“破零”。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关键在于各级政府能不能坚持依法行政。
有良法,方能有善治。2023年,我市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全面抓好立法调研,围绕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小切口”“小快灵”,先后出台《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乌海市促进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3部,启动《乌海市养犬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开展第二批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征集工作,全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达到16家。
重大决策是否科学民主依法,直接反映出党委、政府的施政质量。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切实拧紧重大决策法治“阀门”。严格规范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出台重大行政决策5件,均按时限要求完成报备。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全市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单位175家,注册公职律师63人。持续推进政务公开,2023年报备自治区政策解读855条,较2022年翻一番。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2023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05件,人大代表满意率达99.33%、政协委员满意率达100%。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我市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建立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机制,推出各种助企硬措施,全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我市坚持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告知承诺制,纵深推进政务服务综合受理改革,“好差评”系统实现全覆盖,全市进驻事项综合受理率达90%以上,满意率达100%。在全区率先实现新生入园入学“一件事”报名零材料、零跑动,首创社保退费“一件事一次办”并在全区税务系统推广。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二十五条措施,用好乌海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蒙企通”等平台,全力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以信而立,城以信而兴。我市始终坚持以“诚”筑“城”,持续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诚信纳入公务员培训和领导干部进修课程,建立公职人员诚信档案9400余个,归集全市信用数据737万余条,累计指导640余家企业完成1060余条信用信息修复,共发布1759个“红名单”和474个“黑名单”。2023年,我市获评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
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根本。
在法治政府建设中,执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2023年,我市扎实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和运输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核查办理问题线索26件,办结率达100%。
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和解决“民告官”行政争议的救济制度,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2023年,我市聚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活动,畅通小程序网上申请、行政复议代办点等渠道,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和生效裁判执行情况通报机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98.4%。
作为法治政府建设各环节的重中之重,行政执法一头连着各级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每一次行政执法本身,都关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我市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市级累计评查案卷127卷。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清单,15个重点执法部门梳理353项免罚清单全部公开发布。全力把好水资源“协同共治关”,再生水利用率达90%。2023年,我市获评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优秀试点城市。
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是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
治国理政,关键在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我市与中国政法大学加强校地合作,在市委党校挂牌全国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合作基地。严格落实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任前法律考试等制度。2023年,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法200余次。印发《关于进一步学习好运用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问答〉的通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的根本目的,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自治区首个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ODR),汇聚各类调解组织175个、调解人员852名,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创新“12345”和“110”两线联动互补运行,万人诉求受理度为全区最高。2023年,市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委员会、乌达区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张伟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学法者智,用法者兴,守法者安。“八五”普法实施以来,我市坚持以宪法宣传为核心,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法律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法早市”等普法活动,形成了以“法入平常百姓家”为核心,以“普法早市”“普法大排档”等为特色的“普法品牌联盟”,我市特色普法品牌经验先后被国家级、自治区级媒体报道50余次。2023年,“普法早市”案例获评首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2023年法治宣传教育(综合类)创新案例,并入选《中国法治创新发展报告(2023)》。市委依法治市办推荐的3个案例成功入选全区首届法治为民创新案例。
回首处,跋山涉水未停步;望征途,初心一如来时路。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法治之力筑牢发展之基,把“法治元素”融入政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将法治政府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努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蹚出一条具有乌海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让法治成为百姓幸福生活的最美底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