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建慧
有道是“百节年为首”,对于咱老百姓来说,“过年”总是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老百姓爱过年,因为过大年红火热闹,处处洋溢着团圆和喜庆;老百姓也盼过年,因为过了年,一岁忧喜就都会翻篇儿,辞旧迎新,总让人心生无限希望。
以往说起年,大多数人都会想起两个字——“传统”。传统的年肴、传统的礼节、传统的习俗,岁岁年年似乎都很相似;但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也逐渐变得不一样,尤其是当“90后”掌勺春节宴、“00后”成为过年主力军之后,过年的方式更是花样频出。
如今的年轻人都在怎么过年?记者也采访了许多年龄在18岁—30岁之间的市民,听他们说一说过年的那些变化。
过新年,从“整顿”年饭餐桌开始
北方人家春节年夜饭餐桌上都应该有点啥?老一辈儿人说,鸡、鸭、鱼、肉加各种蒸碗儿绝不能少。每逢除夕,就是全家老少齐动手做年夜饭的时候,煎、炒、烹、炸一顿操作,最少都要摆出来十个菜,寓意圆圆满满才好。
这样的年夜饭,“00后”女孩孙小果吃了好多年,在她的记忆里,年夜饭的餐桌有多丰盛,吃剩饭的日子就有多痛苦。孙小果祖籍陕西,陕西人一般在大年初一不吃剩饭吃面食,在大年初二又要待客,还得做新的饭菜,于是家里除夕年夜的餐桌上端下来的鸡鸭鱼、各种卤肉拼盘和剩饺子,就一直要留到初三以后才能再吃。
“不吃吧实在是浪费,吃也实在是吃不了,我小时候就想,要是我来做年夜饭,绝对不搞这么复杂。”小孙说。
甲辰龙年,终于轮到了小孙“大展身手”,春节还没到,她就和堂弟说服了祖父母、爸妈和叔叔婶婶等一众长辈,决定年夜饭吃火锅。父母平时吃饭喜欢重口一点,爷爷奶奶却不能吃太咸,于是在斟酌了很久之后,姐弟俩支起来两个电火锅,一个锅里煮了港式椰子鸡汤底,另一个锅则是川味辣火锅,除了牛羊肉片儿,姐弟俩挖空心思选择菜品。“市面上常见的涮菜统统不要,吃就要吃新鲜的,提前网购来的潮汕手打牛肉丸、手工虾尖儿、自己洗发的毛肚、海参,还有网购的海葡萄、豌豆苗、黄喉、牛骨髓啥的,长辈们吃了都说好。”孙小果说。
孩子们“创新”年夜饭,孙小果的母亲陆女士笑眯眯地表示认可。“现在咱们日子过得好,想吃啥平时都有,年夜饭做那么多其实也吃不动啥,小孩想玩儿就玩儿吧,也挺有意思的,而且因为吃的花样新鲜,爷爷奶奶也很捧场,比平时胃口好了很多。”她说。
同样把火锅端上年夜餐桌的还有的“95后”市民张乔。“我们全家人都爱吃火锅,火锅寓意也挺好的呀,红红火火过大年嘛。”他说。
年轻人正在出手“整顿”年夜餐桌。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不少年轻的受访者都觉得,年夜饭因为太“传统”,对自己来说毫无吸引力。“年年都是蒸丸子、炸带鱼、盘肉条、扣肉、酥鸡啥的,想想都觉得腻,还不如吃点平时大家爱吃的,比如今年我就做了麻辣香锅,特受欢迎。”“98后”受访者张思怡说。
麻辣香锅、猪肚鸡、火锅、烤肉……年轻人们把春节餐桌安排得“明明白白”,长辈们也觉得新鲜有趣。“70后”市民李响就对儿女在姥姥家做烤肉和披萨表示支持。“他们不做我们还真想不起来,爸妈辛苦了一辈子,确实没吃过烤肉和披萨。咱们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了,但老年人们还在吃着老几样儿,是该换换口味啦。”他说。
怕唠叨?年轻人为啥不爱出门拜年
过大年要拜年,是中国年的传统礼节之一。但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项“老传统”表示出了“抗拒”情绪,能不上门就不上门,宁愿被爹妈骂,也绝不去亲戚家换地方“玩手机”。
受访者小宁就告诉记者,这个春节,她窝在家里睡了好几天,使劲补了补前段时间年底盘账“欠”下的觉,睡饱后觉得世界都变美好了。
小宁说,自己春节不走亲戚,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小时候跟着爸妈去亲戚家图个热闹,反正去了就是憨吃憨玩,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人人都在问我有啥打算啊,找对象了没,结婚了没,有孩子了没。”她苦恼地说。
过完年,小宁正好满30岁,这个年龄,在她自己看来其实没啥,但长辈们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婚。“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非要给我安排个对象才行呢?”小宁觉得很无奈。
刚满30岁的受访者张艺玮也在经历这样的苦恼。小张是一名文质彬彬的小伙子,两年前考公“上岸”,平时是亲戚们眼中学业、事业都有成的优质青年。但一到春节,就变了味儿。“谁都要来问问有对象没,个个要给我介绍对象,有个姑父最不靠谱,说要给我介绍个比我大五岁的女孩,去年刚离婚,适合我的原因是对方条件低点儿,可以帮我伺候老人,照顾家庭……”他哭笑不得,“我不歧视离异,年龄大点我也觉得没什么,但条件一般就要牺牲自己去照顾家庭是什么逻辑,我以为男女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大家都懂,家庭是双方的,孝心能外包吗?”
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过年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不回家过年来减少社交压力。但这样的情况,显然很难被父母辈理解,不少人都对记者抱怨自家孩子:“小时候还挺开朗,越长大越像个锯嘴葫芦,都是玩手机玩的。”
除了躲避可能遭遇的催婚催育,还有什么原因让年轻人不喜欢出门拜年?不少受访者给记者列举了许多缘由。
“00后”女孩小汪说,自己不是不爱上门拜年,而是觉得家庭是很私密的个人空间,实在不想展示给“不熟悉的”亲朋故交看。
小汪平时性格比较宅,在家的感觉让她觉得安全和舒适,从小就很抗拒其他人“入侵”她的个人世界。“每年过年对我来说都像是渡劫,亲戚家小孩一来就总要追打我的猫,来一次猫咪就应激一次,我看着心疼。”她说。
她的朋友,“00后”女孩梁绮则觉得,平时亲戚们的相处和交往也不少,实在没必要春节时候提着礼品上一次门。梁绮父母双方都是大家族,家人们平时也常常在奶奶家或者姥姥家聚餐。“明明是一家人,那么客气干吗呢。”她说。
当然,也有受访者坦承,不爱串门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与亲戚互动本就很少,再加上受价值观等因素影响,想亲热也亲热不起来。“以前总是开玩笑说大学生一年土、二年洋……这虽然是戏言,但实际上确实存在。年轻人接触的新事物比较多,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尽相同,差异较大的人群之间很难有共同的语言。即使是同龄人,也会因为人生轨迹不相同而很少有共同语言。”受访者丁晖说。
与亲戚们如此,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也是如此。“98后”受访者侯冠奇说,他有点无法理解传统的拜年方式。“尤其是微信群发式,有啥意思嘛!一年也不联系几回,突然发个信息,万一人家把你删了,多尴尬。”他说。
侯冠奇也不太接受父母辈口中的“职场潜规则”。“爸妈老是教育我,说你都上班了,应该去给领导和同事们拜拜年,处好关系,我觉得大可不必,我认真工作不就好了吗,我不信现在社会还有领导或者同事因为我没有上门拜年而对我心存意见。”他说。
老一辈人有老一辈人的交流方式,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法则。倘若向更深层次去研究,年轻人不爱串门、走亲戚、拜年可能还与很多原因有关,比如价值观的多元、生活压力、数字化生存等,但不论如何,现代社会的社交关系本来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人们总会找到让感情存续的方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交往,只要自己舒服、自在就行。
唱歌、聚会、打麻将?NO!这些方式过时了
春节难得休闲,不少人都会尽情地吃喝玩乐,以度过难得的假日时光。唱歌、聚会、打麻将就曾被称作是“春节三件套”。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过节方式实在是太“落伍”了。年轻人有自己的玩耍场合,在他们看来,到KTV当麦霸,那是爸妈们才喜欢的场合。
过年刚满26岁的丁紫柚告诉记者,爸妈和亲戚长辈一过年就要忙着到处订KTV包房,为了抢特价单,一群人兴致勃勃下午三点半约好了去唱歌,这让她觉得“不可思议”:“唱歌有那么好玩儿嘛,年年都乐此不疲。”
丁紫柚和朋友们玩的是密室逃脱,他们打卡了市内多家密室,“通关”无数次,仍然觉得惊险刺激,但这同样也为父母辈所不理解:“一群人被鬼追着跑,很有意思吗?”长辈们纷纷大摇其头。
刚满25岁的刘嘉也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年轻人更喜欢的休闲方式是玩剧本杀,“一个好的本子既能锻炼思维又能消磨时间,比喝酒有意思多了。”
记者在采访中也注意到,今年春节期间,我市多家类似的娱乐休闲场所都迎来了开门红,某密室管理员小艾告诉记者,从除夕至今,几乎天天满场。“为了让大家体验感更好,我们又采购了新的道具,编辑了新的剧情,增加了很多触发剧情的小支线。”他说。
除了玩密室、玩剧本杀代替了以前的喝酒聚会外,年轻人们更喜欢用逛商场、看电影或者是坐在休闲吧里打游戏来完成“老友见面”的过程。
今年刚满30岁的乔隽就告诉记者,他和外地回家过年的发小聚会的方式就是一起打游戏。“女孩子们一起看看电影啊逛逛商场,我们大老爷们儿实在没啥玩儿的,就开了个电竞酒店一起打游戏。也挺快乐的。”他说。
倘若再有点时间,年轻人甚至可以在春节假期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午还在走亲戚,晚上就“闪现”到了其他城市。27岁的受访者何嫣然就告诉记者,相较于长辈们出门必须要详细计划、认真推敲,年轻人几乎是“穿上鞋就能走”。
老式的“春节三件套”,已经被年轻人们逐渐抛弃。对此,老一辈儿们倒觉得接受良好。“70后”受访者宋建成说,年轻人不爱聚会喝酒、打麻将其实也是好事儿:“毕竟这种消磨时间的游戏也没啥特别的益处。喝酒熬夜都对身体不好,年轻人应该有更多更好的追求。”
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一样有美好的中国年
千百年来,年对于中国人总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年的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浓缩。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过年方式上有了很多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心目中,最美的中国年仍然很有魅力。
经常听到有人说,如今的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这样的说法会得到年轻人的认可吗?记者也作了一番了解。
受访者刘嘉觉得,“年味儿”是不是冷淡,要看人们心里怎么想。“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再靠春节才能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所以对衣食方面的追求就淡了很多,这可不能算是年味变淡了的表现。只能说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天天都像是在过大年。”他说。
受访者丁宇晖也觉得,如果说人们现在不热衷于相互拜年也不对,“我父母辈那个年代,通信方式那么少,人们平时又要忙着工作、生活,趁着年节互相拜年才能见一面,自然觉得拜年非常有年味儿。但对于当下来说,只要想见面,天南地北一张机票随时都可以见面,就算隔着山海,也能通过视频等方式看看对方,当亲人间的思念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得到满足时,春节时候拜不拜年,或者咋拜年就不重要了。”
但不论如何,在年轻的受访者们看来,过大年仍然是快乐的、感动的和必需的。“我们仍然能从火树银花里感受到年的热闹,从声声祝福里体味到年的温馨,从亲人相聚的笑靥里品尝到年的幸福,我们期待年带来的愉悦,并且愿意以‘年’为重新启程的出发点,年是我们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抹火红,不会被时光或者时代洗涤褪色。”受访者丁紫柚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