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白茨矿是高瓦斯矿井,大家对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浓度和采空区密闭内的有害气体一定要仔细检查,千万不能在咱们眼皮子底下出现安全隐患的问题……”2023年11月28日,在黄白茨矿业公司井口处,一排全副武装的救护队员整齐列队,在带队领导的部署下,深入井下各主要地点开展全面细致的安全隐患排查。
每月一次对乌海能源公司下属矿井开展全覆盖的预防性检查,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国能乌海队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每逢检查,救护队员深入井下,对采掘工作面、消防材料库、采空区密闭、通风系统等重点部位开展详细排查,发现异常及时与矿方沟通反馈,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为矿井的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自2018年以来,乌海能源公司救护大队在国家能源集团和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的大力支持下,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配备更新了液态二氧化碳灭火装置、人体搜寻仪、生命探测仪、侦察无人机、便携式气体可爆检测仪、轻型救援钻机等设备,装备配备水平接近国内领先水平。2023年9月,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将其命名为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国能乌海队,现有指战员108人,设战训科、后勤装备科、综合办公室3个职能科室,下设乌达中队、公乌素中队、卡布其中队3个救援中队以及9支救援小队。队伍主要承担自治区西部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的应急救援工作及地质地震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救援任务。
截至目前,救援队出动处理各种灾害事故817起、抢救遇险203人、恢复井下巷道45000余米。多年来,救援队在煤矿火灾、水灾、瓦斯事故处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曾跨区域援助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等地区处理重大瓦斯爆炸、火灾、水灾等事故20多起,开展排放瓦斯、启封火区、启封密闭等安全技术工作及各类应急演练活动5600余次。自建队以来,未发生过扩大灾情等重大救援失误。
2023年7月初,救援队接到命令,代表自治区参加在安徽淮南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公司高度重视、立即行动,成立了由副大队长担任领队兼总教练的参赛队,在紧锣密鼓地完成场地建设、设备设施配备等准备工作后,迅速进入紧张的集训状态。
此次比赛有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6支央企代表队共400多名队员参赛。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国能乌海队要面临理论考试、指挥员战术、模拟救灾、技术员技能、医疗急救、综合技能、呼吸器操作、VR演练等多个项目的比赛。该救援队队员平均年龄38岁,与同行业的救护队伍相比年龄偏大、体能不具优势,参赛面临着巨大压力。
有着艰苦奋斗、敢打敢拼优良传统的救护队员们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拼尽全力、不留遗憾是大家参加比赛的一致态度。
集训阶段,正值一年中最热的暑季。面对酷暑下的高强度训练,全体参赛队员按照大队制定的训练方案,严格遵守集训作息,认真面对每一个训练项目。每天清晨5时30分起床出早操,负重5公里跑,锻炼提升体能,洗漱和早饭后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午休后继续专项技能训练,晚上集中开展理论学习,然后进行最后一轮体能提升训练。为保证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队员连中秋节、国庆节也未休息。
临时训练场地条件艰苦,没有床铺,大家就把床垫铺到地上就地为床。小队长李志鹏以身作则,严格训练,过矮巷、爬高绳、做检力器,越是难度大的项目越是冲在前面。发现队友有畏难情绪和懈怠心理时,他及时给大家鼓劲加油,引导大家以苦为乐,坚定必胜的信心。
正式比赛开始,李志鹏将即将生产的妻子留给老人照顾,和队员们一起奔赴安徽。赛场上,他和队友团结协作、奋勇争先,每一个比赛项目都拼尽全力做到最好。在最后一个比赛项目模拟灾区侦查时,队员们要负重25公斤,在45分钟内完成巷道临时支护、灭火、通风、排瓦斯、救人等任务。队员们排除杂念、并肩作战、密切配合,按照比赛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部比赛任务。
最终,救援队获得了总成绩第16名、VR演练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优秀奖等多项荣誉,在自治区派出的三支队伍中排名第一。
比赛一结束,李志鹏迅速赶往机场,终于在孩子出生前赶回了乌海。回来后,李志鹏也没有好好休息,又投入到乌海能源公司第一届矿山应急救援技术竞赛的赛前集训。
“干上了这一行,就没想过什么时候能松懈下来。只有时刻保持战备状态,才能随时投入战斗。”李志鹏说,“救援队的队员每天都要保持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专业训练,虽然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责任在肩,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