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99万元 村集体账上有钱啦!

乡村振兴在乌海·第一书记“晒”咱村系列报道① 从0到99万元 村集体账上有钱啦!(原标题)

村庄名片:巴音乌素村位于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最北端,素有乌海“北大门”之称,全村占地面积13.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4556亩,常住人口620户,1200人。

人物名片:吴蒙生 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巴音乌素村第一书记 海勃湾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

2018年9月,我到巴音乌素村任扶贫专干的时候,村会计拿给我们看村集体经济的账本,账上一分钱都没有。

当时我就纳闷了,按说我们村地理位置不差,村东面是110国道,交通便利;村西面是黄河,自然风光很美;村北紧邻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蒙西镇,人气也很旺。为啥村里的产业发展不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入户走访我才明白,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就近的鄂托克技术产业开发区蒙西产业园的企业打工,村里只剩下腿脚不便的老人和无人耕种的土地。

在村里实地调研一圈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致认为:缺乏支柱产业是影响我们村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对了症结,具体该怎么干?大家开始认真思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盘活村里的优势资源,以发展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带动村庄发展。

在千里山镇政府的引领下,我们村确立了村企“联姻”促发展的工作思路。2018年当年,我们村就促成了4个村集体经济项目:与乌海市网迅信息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打造仰望宇宙项目;与乌海市润森富博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村里的人工湖开展鱼雁养殖项目;投资100万元扶贫资金打造润森教育基地项目;投入35万元与内蒙古邦洁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签约合作,年终分红……2018年年底,村集体经济账本就从年初的0元增加到了7.5万元。

那一年,村集体经济项目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水土不服”,没能取得长远发展。

事实证明,单纯靠村企合作,“一条腿”走路不够稳,也快不了,必须探索“多条腿走路”模式,通过项目带动、土地流转、培养本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

正在打理采摘园的农民。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本土人才就是一把“金钥匙”。2019年,巴音乌素村党支部牵头,本村党员方建军作为致富带头人,正式启动“乡里林居”林下经济特色养殖项目,后来发展为如今的康然农庄。这个项目占地28亩,依托乡村特色风光,逐步建成集休闲娱乐、户外烧烤、温室采摘、农家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

这几天,康然农庄果园里的杏结得正好。丰产能不能增收,关键就看销售这一环。方建军说,最近正在和一家企业谈夏令营业务,吃、住、拓展训练都在我们村。

几年来,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鼓励下,方建军不断积累经营管理经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康然农庄越来越有名气,到村里游玩儿、消费的顾客也多了起来。忙的时候,村里人都来帮忙干活,互帮互助的同时也能增加收入。

说起近几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动作”,内蒙古金伯利农场有限公司在我们村投资建设的网纹蜜瓜示范农场项目必须着重说一下。

金伯利农场航拍。

该农场流转我们村土地330亩,建成数十栋联排冷棚,淡蓝色的棚膜和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蔚为壮观。棚内的生产景象更是令人振奋,上万株网纹蜜瓜在这里生长。这个农场去年正式投产后,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0万元的收入,成为我们村增收项目“大户”。

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发展又将有“大动作”。我们村计划利用上级拨付的125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实施品盛园强项目,建设温室大棚,为全村农区居民和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长远的经济利益。

今年年初,再次翻看村集体经济账本,已有99万元的家底。6年来,从脱贫攻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村集体经济项目从空白到多点开花,账本越来越厚实。

沿黄公路、马拉松赛道直通我们村;温室大棚可以采摘桃、葡萄;冷棚内探索网纹蜜瓜“生长密码”、蒙古包内尽享农区时令美味……欢迎大家来我们村多走走、多看看,一定会让您不虚此行。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