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守护多样精彩

自然保护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市自然保护地,多种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灵动的湿地、古老的植物、留居的动物……无一不展现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优化管理 保护天然“基因库”

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我市和鄂尔多斯市2个行政区,是一个以古老孑遗濒危植物、草原向荒漠过渡植被带和多样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1997年12月,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市民最为熟知的要数四合木,它起源于1.4亿年前的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是中国特有孑遗单种属植物。“四合木的花期为每年5至6月,7至8月结出果实。它的花朵呈喇叭状4瓣绽放,白色或淡黄色的花瓣间有数根如发丝般的黄色花蕊,我们对四合木保护区实施围栏封育并定期巡护,开展四合木保护研究工作。”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王长瑜说。

除四合木外,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半日花、绵刺、沙冬青、革苞菊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8种。保护区内的蒙古扁桃、内蒙古野丁香、大花雀儿豆长叶红砂、灌木青兰等19种植物被列入自治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5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植物优先保护名录。

“保护区内景观复杂多样,具有典型的草原荒漠生态系统,为野生生物创造了多样的生存空间,是我市境内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分布地。我们通过综合科考,对保护区内的植物多样性、植物群落多样性做调查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为期3年的保护区植物生存现状调查,通过摸清底数,更好地进行科学保护管理。”王长瑜说。

保护区为研究生物起源、发展、演变及各种间亲缘关系等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对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研究都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不定时巡护、完善基础设施、开展科普宣教等,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研究工作经验,为更科学地管理保护区、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也让保护区成为众多野生动物青睐的家园,保护区内记录有草原雕、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沙狐、岩羊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8种,以及蒙古兔、黄脊游蛇、沙鼠等。“我们在日常巡护时经常能遇到石鸡、岩羊这些动物,它们就从我们身边经过,一点儿也不怕人,明显感觉到我们近年来对这里的保护是卓有成效的。”王长瑜说。

科学管护 打造城市“后花园”

在海勃湾城区西北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与乌兰布和沙漠隔河相望,春夏之际,这里草木繁茂,候鸟如期而至,生命的脉动诠释着自然之美。

“是黑鹳,又来‘报到’了!”5月31日,摄影爱好者何建华透过长焦镜头,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记录下黑鹳的身影。黑鹳是世界濒危珍禽,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已连续多年监测到黑鹳、黄嘴白鹭、金雕、牛背鹭、黑翅长脚鹬等鸟类,生物多样性日渐丰富。

2010年起,市委、市政府为加强沿黄湿地保护,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在龙游湾湿地禁止放牧、打草、开垦、排放废水、倾倒固体废弃物和猎捕野生动物等一切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2013年,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龙游湾湿地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龙游湾湿地为“内蒙古乌海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

金沙碧水、芦花飞扬,黄河雁归、鸥鹭群翔……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处处展现着生机盎然的壮丽景象,这里独特的生态环境也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分布有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5大类152种野生动物,乔木、灌木、半灌木和草本等157种植物,湿地内大面积的芦苇、香蒲也为鸟类提供了优越的栖息地和停歇地。”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黄苏雅说。

龙游湾湿地是我国黄河上游和西北干旱区稀有的湿地资源,除保护生物多样性外,还具有多种重要功能,不仅能够防止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侵袭,同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环境调节等功能,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

为打击非法捕捞、防止人为破坏湿地,湿地保护工作人员不定时、不定点开展湿地巡护,他们常开巡护车、骑摩托沿路巡逻,时而下车步行穿过芦苇丛仔细查看。“每个巡护员都有自己的巡护网格,每天巡护8小时。我们在巡护过程中会重点查看有无火情和火灾隐患,有无垂钓、放牧、开垦、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等破坏湿地的行为。”黄苏雅说。

为保护好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这一难能可贵的城市“后花园”,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对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科学保护与管理。

“我们先后在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道路、木栈道、亲水平台、补水泵站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施,并采取沟通水系、种植适生植被、生态补水等措施,逐步完善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使人们在与湿地亲身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的生态功能和自然活力。”黄苏雅说。

智能感知 实时监测“一张图”

它是生态变迁的“收集器”、生态发展的“显示器”、生态治理的“指南针”,它就是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

在我市自然保护地,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把一只只“天眼”集成于一个智能“大脑”,为推进林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刘环孝说:“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具有森林防火、动物监测、林业巡护等功能,通过‘视频联网+物联感知+业务应用’的方式,以科技手段辅助人工巡护,进行林草、动物资源的综合管护。”

目前,我市初步搭建的智慧林草综合管护平台已接入20余个监控设备,覆盖点位包括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游湾国家湿地公园等处,同时,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乌海湖等处安装野生动物监测监控设备,所有监控画面实时传输至统一平台,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平台搭载激光摄像头、红外摄像头等,实时监测自然保护地动植物情况,同时,热成像感知功能可以自动监测外界人为活动,并实现遇火情及时预警。”平台建设单位内蒙古润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澎说。

为全面保障我市自然保护地的巡护管理工作,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还购置3台无人机,并试运用适配保护区地图、外界人为活动自动报警等功能的巡护App,以信息化手段实现自然保护地情况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此外,我市将进一步整合本底生态资源数据和“天—空—地”一体化实时动态监测感知数据,用科学手段建立全市生态数据资源库,通过“1库、5系统、1平台”构建可感知、可互联、可管理、可分析的大数据平台。

“1平台将数据库和5个系统集成于统一的信息中心,具备生态数据资源一张图显示、智慧化监测预警、变化数据快速浏览等功能,全面增强了自然保护地生物资源管护能力,提高我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数字化管理水平。”刘环孝说。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