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乌海发展中的北疆文化

 乌海历史悠久,纳玛古菱齿象化石碎片,证实了距今40至50万年前,乌海已有古动物存在。根据文物考证,远在1万年前,乌海地区就开始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乌海地区的北疆文化也不断在历史长河中丰富其内涵。
一、历史时期中的文化交融
(一)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
       乌海现存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其中2处为原始聚落遗址、3处为岩画遗址。原始聚落遗址经学者推断均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内出土的砍砸工具、农作物加工工具及相关文化遗存具有典型农耕文明特征。岩画遗址刻画类型较为丰富,集祭祀、狩猎等群像与兽面、太阳神等个体于一身,全方位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风貌及历史文化。
       青铜时代,乌海地区文化遗存以岩画为主,类型与新石器时代相似,大都单独成画,也属典型的游牧文化遗存。这一时期文献中也存在相关内容,《通鉴外纪》《易经·既济》中记载的“鬼方”“渠搜”等反映的都是涉及乌海地区的历史内容。结合文物和文献双重证据,基本可以证实夏商周时期,乌海地区有少数游牧民族居住于此。
(二)秦汉时期
         秦朝时,乌海出现行政建制,秦始皇增设朔方郡,下设10县,其中的沃野县位于今天乌海市范围内。同时期乌海地区的文化遗存也能对这一史实予以印证,新地古城遗址中不仅发现秦半两钱、高领陶罐等具有明显秦文化特征的文化遗产,同时还出土青铜镞等游牧民族使用器械;秦始皇长城遗址,更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典型象征。
       汉朝时,农耕文化在乌海地区也曾短暂发展。新地墓葬群二、三期墓葬出土文物,经考古分期断代,分属西汉晚期及王莽至东汉初期。三坝村遗址除常规出土物外,还挖掘有釉陶壶、漆器等。此时乌海地区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更加显著。
(三)明清时期
       明朝时,为保障安全,当权者修筑“河东边墙”及“陶乐长堤”两段长城,乌海地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再次具现于世人眼前,乌海现今仍存有明长城遗址39000余米(包括沿用秦长城的墙体和消失墙体),部分地区的烽燧遗址仍清晰可见。
      清朝时,受徙民实边政策影响,晋、陕、甘一带汉族农民入蒙渐多,加之黄教盛行,乌海地区也受此影响,藏传佛教寺庙增多,位于海南区拉僧庙镇的满巴拉僧庙与乌达区乌兰淖尔镇马宝店佛塔仍可为此段史实提供现实依据。
二、地区发展中的红色基因
(一)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
       为齐心协力建设包钢,20世纪50年代,乌海地区开始了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工人凿洞挖窑以住,小米高粱米以食,条件异常艰苦。工人们以边改善条件边改造工作的方法,打出了第一口井、建起了第一座电站、种出了第一片菜,最终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生产任务,同时也奠定了乌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矿区教育普及
       20世纪50年代,在煤矿领导的重视下,1958年成立了红房子职工子弟小学、1959年成立了矿务局职工子弟中学,截至1976年,全局中小学达到21所,学校汇集全国各地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教授,学校设施也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函授站的设立更是为乌达区人才的培养准备了条件。
(三)小三线军工企业建设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乌海响应党中央应对多方面安全威胁的号召,选定军工企业厂址,建设3个通用机械厂,分别打造了半自动步枪、普通枪弹及手榴弹和地雷,同时配套建设一系列的军工企业及社会事业。这些军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乌海地区机械工业的基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三、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
(一)绿色生态文化建设
       以“七治”改善生态环境。受自然环境和近现代工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乌海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新时代,乌海市以“治企”“治矿”“治路”“治车”“治水”“治气”“治场”为抓手,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除此之外,乌海市还注重资源的再利用,成功利用微生物技术,通过土壤化改造,就地将固体废料煤矸石转化为可直接种植的土壤,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新局面,促进了生态文化发展。
       以BDO作为绿色发展突破口。乌海市充分利用富集的焦炭和石灰石资源,同时抓住BDO发展的风口,不断加强建设。目前,乌海市已引进实施东源、华恒、三维、君正、广锦5个BDO及其配套产业项目,预计到2027年,乌海市将成为世界最大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在绿色能源发展上,工业文化建设迈出极大的一步。
(二)特色文化品牌打造
        打造农产品品牌。乌海市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持续引进、改良葡萄生产技术。2008年,“乌海葡萄”成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2015年,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专用权;2019年,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2020年,乌海市被认定为第三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打造了乌海葡萄的文化品牌。
       推出文化品牌。乌海市抓住黄河入蒙第一站的优势,打造黄河西行客栈;以黄河石吸引游客,擦亮“中国赏石之城”名片;手工艺者更是以黄河红胶沉泥为原材料创作出黄河泥娃,推动了乌海市的黄河文化建设。
       新时代下,乌海市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为着力点,改善生态环境,发掘地区特色,推出文化品牌,使得北疆文化日益绽放出新的光彩。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