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乌海市对文化品牌打造意识和力度的提高,由乌达区原创的泥塑黄河泥娃知晓度逐渐提升,成为地区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符号载体。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符号与符号接受者产生的联系是不可忽视的重点,作为官方而非民间所构建的文化符号,黄河泥娃与他文化者的良性互动以及符号意义的构建、传递和再塑,或许能够为打造北疆文化符号及品牌的对外传播提供启发。
一、黄河泥娃建构的共有意义:在文化传播中实现共情传播
(一)萌文化:外观形象塑造契合人类心理婴儿图示。黄河泥娃的童化外形既赋予其憨厚感,又符合不同文化圈层群体的审美与认知。抱葡萄筐、坐跷跷板等动作符合北方人民童年生活的审美趣味,进而实现情感的共振。形象上的“萌”能以轻松、有趣的形式更快更广地抓取他文化者的注意力并传递文化。
(二)时代背景:对精神内核的追求中贴合实际生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各群体亘古不变的心愿,而北疆文化传播的精神内核又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黄河泥娃则巧妙地把这种精神内核通过塑造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故事展现出来。此外,无彩无饰的外形,也寓意着保持本色、真诚坦荡,成为当今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体现。
(三)公共价值:全球文化流通下的共有价值观。从古至今,人类始终憧憬宇宙,尤其进入现代,宇宙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议题。黄河泥娃紧跟冬奥会天问一号传回祝福视频的热点,在泥娃形象添加宇航服的直观意象,既象征人类共同的飞天梦,又迎合了“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黄河泥娃的创作多变符合连接不同文化、背景和信仰的人之间的桥梁。
二、黄河泥娃传递的自身意义:多重语境下实现互惠性理解
(一)“民族”语境:黄河泥娃为纽带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涌现出许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和形象,是北疆文化品牌打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民族”语境中,以“草原英雄小姐妹”为原型创作的泥娃被赋予了“奉献”的含义,而以“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为背景创作的矿工形象泥娃,则转变为“团结”的含义,但都连接着不同民族的人们,传达着团结友爱、勤劳勇敢的故事。这种转变不仅呈现了黄河泥娃作为文化符号所传递意义的多样性,也展现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碰撞可能导致的意义的丰富完善与整合重组。
(二)“黄河”语境:黄河泥娃为媒连接地缘亲情关系。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分布较广,乌达区地处黄河“几字弯”,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都与其他黄河两岸居民相似。就地取材以黄河胶泥为原料进行创作,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非遗作品的传承发展,更有利于人们接受和文化传播。《我家就在岸边住》系列泥娃以黄河岸边百姓日常生活为题材,被赋予“童年回忆”等普适情感意义,既符合日常生活,也能引起共鸣。这种以黄河文化奠定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原动力就来自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得中华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互动”语境:黄河泥娃自身传播呈现友好关系。在泥娃公益课堂和展出活动中,体验者通常会提出问题,泥娃制作者则在互动中进行回答,便于体验者对北疆文化、黄河文化及乌达区的历史更亲密的接触和更深入的了解,泥娃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收获更大范围内群众对北疆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互动语境下,泥娃不再只是静态的符号,而成为能够介入生活场景、形成互动关系的文化媒介。
三、黄河泥娃再塑的创新意义:多元文化融合中实现再生产
(一)地域特色再挖掘。乌达区因煤而兴,因煤而建,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要求,建设家乡。黄河泥娃以此挖掘乌达区工矿老区历史,制作矿工形象系列作品《撸起袖子加油干》,展现乌达区的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荣获国际奖项,说明挖掘本土的特色对北疆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深远的影响,能够显著提升品牌的竞争力、认知度和附加值。
(二)文化创新再延伸。综合考虑到单纯泥娃的受众有限,且泥娃存在易磕碰、较重不易携带和难以批量生产等问题,乌达区推出以黄河泥娃为原型的文创,同时借鉴“让文物活起来”案例延伸舞蹈等文化领域。通过联动发展的方式,既契合本地文化、又丰富了创意设计,既增加了黄河泥娃的实用性,又复刻了其形象外貌和精神内核,达到北疆文化品牌打造的广度和深度。
(三)技术提升再学习。乌达区成立“泥趣”工作室,建立与黄河沿线地区的交流,拜师学习泥塑技法及独特的“塑空”绝技,减轻泥娃重量,增加泥娃头部灵活度,使得泥娃动作更加灵动多变。通过对黄河泥塑技术探索和交流,应用到生产制作,使得其质量与外形不断得到提升,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