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弯道超车”焦虑 把暑假还给孩子

暑假原本是孩子们放松休息、体验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段,然而,对于不少孩子来说,暑假却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选择给子女继续“充电蓄能”,硬是把暑期异化成强度拉满的“第三学期”。如此,一些家长也总是感叹,暑假比平时更累,钱包也被掏空了。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社会公众的普遍认知。如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出教育焦虑,一部分家长或主动或被动地“内卷”起来。同时,一些机构和自媒体打着“关爱”孩子的幌子,贩卖焦虑,带货卖课,无形中为孩子假期增加负担推波助澜。


究其根本,“弯道超车”焦虑的背后是“焦虑的家长”和家长的“假期焦虑”心态。平心而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之所以千方百计帮助孩子获得教育资源,无非是期望孩子在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但长期来看,如果不顾孩子的身心特点,在教育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金钱,陷入到“过度教育”的旋涡中,会严重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潜力,其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孩子成长成才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引导,而非短期速成。趁着假期,带着孩子到图书馆里“打卡”,体验阅读的快乐;到科技馆里看一看,激发科学兴趣;打打球、跑跑步,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带着孩子外出旅游,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不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而是真正体验社会生活,找到兴趣与方向。

另一方面,所谓的“弯道超车”,就是在贩卖焦虑。这和实施“双减”政策之前,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推出的各种广告语一样,都是在刺激学生和家长。这种焦虑心态,显然不利于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的监管,清理贩卖焦虑的短视频,杜绝非法培训和补课行为给孩子“增负”,把暑假还给孩子,把成长和快乐还给孩子。学校、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科学的暑期学习、活动和成长计划,强化家校沟通,让孩子过好自己的假期,让假期成为快乐成长的新天地。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妇联等未成年人保护成员单位也要主动作为,积极开展各类活动,通过政策宣传、社区趣味课堂等,教育引导家长科学育儿,营造健康积极的家庭教育氛围,理性面对暑期,从源头上杜绝“弯道超车”论调。

人生更多的是长跑,暑期“弯道超车”式的焦虑贩卖当休矣。暑假是属于孩子的,家长应该把时间交还给孩子,不要让过度焦虑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健康快乐地奔跑。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