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乌海丨乌海市果树试验站

20世纪80年代市果树试验站林荫路。(翻拍于1989年版《乌海市地名志》)

在市果树试验站的原址上建成的黄河风情园。 (赵荣 摄)

据史料记载,1966年,国营海勃湾苗圃更名为海勃湾市果树试验站,1977年更名为乌海市果树试验站。该站位于今海勃湾区德顺祥庭小区西,为滨河大道至黄河之间的土地,以栽培、试验果树品种为主,主要种植苹果树、梨树、葡萄树。1984年产水果5万公斤左右。

1965年,几十名林业工人满怀让荒原披绿装的豪情壮志,在这里安营扎寨,迎风斗沙,开垦荒地,修渠道,灌田园,种植了沙枣、河柳、白杨等苗木。经过几年的努力,昔日不毛之地成为黄河岸边阡陌纵横、树木成荫的小绿洲。苗圃每年培育几十万株树苗,供应各厂矿企业植树造林,并规划了果园建设的蓝图。

1978年开始,市农林局到东北、宁夏、陕西等地调研筛选,为引进适宜品种做前期工作,并形成以葡萄种植为主导,梨、苹果为重要品种,适当种植桃、杏等水果种植生产体系。如葡萄园中有龙眼、玫瑰香、无核白、无核紫等八个品种;苹果园里有红元帅、黄元帅、祝光等果树,还栽种着桃、李、杏、沙果等果树。

1985年开始,市果树试验站开始实行果园承包经营责任制,土地承包按面积大小、土质好坏、果树品种、树龄长短为责任园划分依据,承包期3—5年不等。时任市果树试验站站长的陈玉美曾在采访中介绍,承包以后,职工把果园当成自己的,精心管理,产量连年增长。站里有技术室负责技术指导,并科学地制定出果园管理规划,人们对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也格外关心。

到1992年,市果树试验站已发展成为我市集试验、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水果生产基地。1993年,该站在内蒙古自治区那达慕草原旅游节暨乌海首届乌珠慕节期间,作为主要参观点接待近千名游客。

进入新世纪,随着滨河新区的开发建设,昔日瓜果飘香的土地上建设起了公园,周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