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出绿色文明新风尚 ——我市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蓝色能卖钱、黑色放废纸、红色会有毒、绿色菜渣渣……”5月24日,家住海勃湾区三金花园B区的张阿姨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将垃圾分门别类投进垃圾箱……如今,随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乌海新风尚。


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大事”,它既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又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部署,坚持党建引领,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街道、社区为着力点,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


建机制

高位推进统筹规划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部门协作、多领域分工,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和智慧布局至关重要。


为此,我市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中心工作和推动城市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着力在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分类体系、完善设施配套、强化统筹协调等方面下功夫,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制定印发《乌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办法》《乌海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实施方案》《乌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事协商会议制度》《乌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评实施细则(试行)》《乌海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文件,着力用法治理念引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归根到底要靠社会合力。我市成立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工作绩效考评制度,严格落实牵头部门、协作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稳步进行。全市各区各部门火速响应,在各自领域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压实责任、精心谋划、快速推进,制定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工作模式、督查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上下拧成一股绳,勠力同心打响了一场垃圾分类的“持久战”。


造亮点

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场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大变革,涉及每个家庭和个人生活习惯的改变。那么,怎样提高广大市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度,全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如何激发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让绿色文明意识转化为自觉行为?


宣传引导是关键。我市建立“立体式”宣传平台,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常态化宣传模式,按照“线上+线下”齐发力、“宣传+培训”两手抓的方法,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新媒体优势,推送垃圾分类宣传信息,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彩页,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广而告之。同时,借助LED屏幕、公交媒介、电梯多媒体宣传屏等载体,动态播放垃圾分类视频及公益广告,从而形成多管齐下、人人知晓的浓厚氛围,逐步实现从“要我分”向“我要分”的转变。


“市民朋友们,牛奶盒没有清洗就是其他垃圾,如果打开清洗了就是可回收物。你们记住了吗?”这是市文明办工作人员在市人民公园开展的“垃圾分类大挑战”趣味游戏活动中的一幕。活动中,工作人员通过讲故事、互动游戏等方式,让绿色生态文明的种子在市民群众心中生根发芽。“我们通过游戏的形式向市民朋友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答对问题,我们就有小礼品作为鼓励,潜移默化地让大家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心主任马志波说。


为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广泛汇聚民智、集中民意,我市多举措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营造全民参与氛围。统筹全市各类宣传载体,做到全覆盖、无盲区;开展全市垃圾分类线上科普答题,累计参与人次2500余人次,开展进学校、进小区、进课堂垃圾分类主体宣传活动70余次,同时向市民发放垃圾分类资料手册,选树典型,获评国家“分类达人”1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95%以上,让垃圾分类的理念一步步深入人心。


夯基础

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早上8时,我市的餐厨垃圾收运车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大型餐饮酒店到沿街餐馆,还有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都是他们服务的对象。


收运车经过沿街餐馆时,餐馆服务人员会将产生的餐厨垃圾倒入收运车上密闭的外挂垃圾箱。收运车装满后,会载着餐厨垃圾来到我市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地——乌海市瑞洁环保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综合处理项目,自2017年投入运行以来,全市城区范围内的餐厨垃圾告别了无序回收、影响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历史。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会对集料池的餐厨垃圾进行一级螺旋挤压脱水,然后将垃圾输送到人工分选车间。工人们再将大块的干扰物筛选出来,通过磁分选将金属筛选出来,经过二级螺旋挤压脱水之后,垃圾进入固液分离机,通过热解釜进行高温加热,提取油脂。经过一道道的处理工序,餐厨垃圾就变成再生资源和能源,实现变废为宝。


我市着力完善后端处理,强化分类保障。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综合治理项目占地面积约8640平方米,概算总投资4700万元,日设计处理餐厨垃圾50吨。全市现配有餐厨垃圾收集转运车8辆、餐厨垃圾收运桶3700个,收集转运全市1282家餐饮商户产生的餐厨垃圾。项目于2021年10月通过国家餐厨垃圾第五批试点城市终期验收。餐厨垃圾回收处置有效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推动了能源效率的提高,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我市不断加强设施建设,充分发挥自治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补助资金作用,重点支持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前端、中端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设施配套,共设置24小时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回收房9座、升级改造集中投放点383个、中转站14座、宣传设施75个。截至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453家公共机构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90.6%。


开展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只有将垃圾分类融入城市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居民的生活中,才能称得上做好了垃圾分类。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巩固现有垃圾分类成果,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加大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力度,加快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理体系,引导更多群众参与进来,争取垃圾分类全市推广,全面铺开。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