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两会首场“代表委员通道”开启

直播中的“代表委员通道”。 (高瑞鹏 摄)

本报讯 为了让广大市民有更多渠道了解两会,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零距离接触,今年我市两会特别开设了“代表委员通道”。

1月16日,首场“代表委员通道”正式开启。市人大代表姜星、刘建军,市政协委员乔惠萍、雷平走上通道,就产业转型、文旅发展、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打响“中国书法城”品牌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回应关切、建言献策。

姜星在“代表委员通道”发言时表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加大力度,在矿权整合、焦化产业重组整合、煤炭洗选加工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等重点工作上加快进度,在产业数字化改造上拓展广度,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提升温度,以“有解思维”和实际行动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这样才能实现再造一个“工业乌海”,为自治区“闯新路、进中游”贡献乌海力量。

刘建军表示,乌海旅游可以作成大文章。2023年,我市全年接待游客超过641万人次,同比增长90%;实现旅游收入74.92亿元,同比增长123.7%。接下来,乌海文旅集团要深度挖掘乌海文化、旅游资源,以乌海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全面提升文旅服务能力和品质,丰富旅游市场供给,打造具有乌海辨识度的文旅品牌。

乔惠萍表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是我市的民生工作亮点。她建议,接下来,要完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群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真切了解感受到其所生活的圈层有哪些便利设施、可以享受哪些便民服务。在坚持“八圈共建”的同时,要按照“一圈一策”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谋划布局,通过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责任主体联动配合,持续提升住宅物业服务水平、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服务功能、补齐设施短板。

雷平表示,书法文化是我市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一张金质名片。下一步,要重点落实《乌海市书法城建设五年规划(2020—2025)》,继续坚持书法事业和书法产业并重,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融合发展、渐次培育,在不断加快书法事业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推进书法作品市场化,完善书画市场发展格局,推动书法与旅游融合发展,逐步形成融合服务型书法文化产业,给书法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也让“中国书法城·乌海”这个品牌,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通道两端,连接着会场内外、党心与民心。这条短短的“代表委员通道”,不仅是代表委员们履职尽责、接受人民监督的新平台,也是大会更加透明、务实、民主、高效、开放、自信的彰显,更是一扇观察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绝佳窗口。 

(杨正芳)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