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满:人生小满胜万全

调剂阴晴作好年,麦寒豆暖两周旋。枇杷黄后杨梅紫,正是农家小满天。
北京时间5月21日,我们迎来了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

小满,夏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小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此时,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渐饱满,但还不够成熟,故称为“小满”。

小满,是夏日的“丰收序曲”,既藏“满而未盈”的谦逊哲思,又奏响“万物初成”的蓬勃乐章。古人观麦穗低垂,悟出“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的天道;今人借此时机,以“籽粒灌浆”喻人生当蓄力奋进。
小满时节,农事正忙,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习俗。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也颇有意趣。比如养蚕人家为啥要关紧大门?农田灌溉为啥要比赛“抢水”?小满的“满”是什么意思?这些老传统背后,藏着许多有趣的民俗智慧。

小满的“满”,有几重含义

有人说,小满的“满”应该有两种意思。一种“满”是形容雨水的,小满前后,南方雨水渐盛,“满”指的是雨水丰盈;另一种“满”则是针对麦穗的,北方地区小麦丰收,“满”说明了麦穗饱满的状态。

但不论是雨水丰盈还是麦穗饱满,小满这个节气,都藏着一种充实的喜悦,樱桃已红,芭蕉渐绿,麦穗转黄,乳白的蚕茧渐渐丰盈,一切都“满”得恰到好处。

传统二十四节气都是指导农事活动的,小满当然也不例外。作为夏天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小满对应着忙碌的农业生产。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地区的气温、降水情况各不相同。黄河流域各省份,此时忙着收麦打场;珠江流域播种秋稻,东北则正是棉花、小麦以及大豆下种的时期,高粱刚刚长出,又必须锄去杂草,剪除劣苗,小满节气正是农忙之时。诗人们悠闲欣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农家却是“乡村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
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于小满的节气习俗几乎都与农忙有关。很多有趣的习俗至今仍然被保留,比如江浙一带的“小满祭车神”活动。人们在水车上摆上鱼肉、香烛等祭品,还要摆上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祈求水源旺涌之意。但“车神”却不是指的水车。据说,“车神”乃是一条白龙,在神话传说中,龙是行云布雨的天官,能保佑水源不竭。
除了“祭祀车神”,祭蚕也很有仪式感。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因此小满在南方一些地区也被称为“祈蚕节”。祈蚕节有一项传统习俗,那就是忌讳“生人”进门,听起来非常“迷信”,实则却蕴含了古人养蚕的智慧。
据说,蚕在结茧期对外界环境其实极为敏感——温度、湿度、气味都可能导致蚕群的成片死亡,因此古人将这种保护行为神圣化,衍生出“蚕花娘娘怕见生人”的传说。蚕农在门口挂红布条、插桃枝,既是警示牌,实则也算是最原始的“消毒隔离”标识。
除了神秘的祭蚕活动,“抢水大战”也是小满的“节气限定”之一。但“抢水”仪式却不是和他人抢,而是与“天时”抢。农谚中有“小满动三车”之说,水车一般都于小满时启动,村中的年长执事者会提前准备,小满当日黎明起就出动,号召众人先举行祭祀仪式,分享麦糕、麦饼、麦团等,执事者以锣鼓为号,众人“击器相和”,然后一起踏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架水车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一直到田地都灌溉满为止。

小满时节,咋还要“自讨苦吃”

小满时候习俗多多,食俗也不少,“吃苦菜”就是其一。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有道是“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靠着野菜补充能量。在许多古籍中,都能找到苦菜“出没”的痕迹,比如《周书》说:“小满之日苦菜秀。”“秀”乃拔节生长的意思。
《诗经》也有这样的描述:“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这种“苦”便是苦菜。
苦菜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医认为,苦菜有抗菌、解热、消炎、明目等作用。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苦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钾盐、钙盐等,可以预防、治疗贫血,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此外,苦菜中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等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因此对咽喉炎、细菌性痢疾、感冒发热、慢性气管炎、扁桃体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小满节气饮食除了要吃“苦”,也需要尝“鲜”,所谓“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小满时节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夏天人体出汗较多,铁元素的流失也增多,樱桃的含铁量很高,多吃些樱桃可以补铁。

其实,不管是“吃苦”还是“尝鲜”,都蕴含了人们朴素的养生追求。生物学家和医学专家都认为,在经历过严寒的冬眠和初春的复苏之后,自然界的万物会在五月份进入生机盎然的阶段,达到一年中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高峰。小满作为此间的一个节气,就承担起了辅助养生的作用。

小满不求“满”,有缺才有圆

小满也是一个最具中国文化智慧的节气。所谓四季有时,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智慧所在。如果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节气是相对应的,比如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但小满之后却没有大满。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最讲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圆满和极致并不是一种吉祥和吉利的状态。“满招损,谦受益”,因此节气排布上也充满了对“满”的警惕。
细细考究,很多词汇之中都能体味出如此的观念。例如日中则移,月盈即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盛极则衰,枯荣轮转……连带日常生活都有许多的智慧提示:酒饮六分醉,饭吃七分饱,茶倒七分满,话说七分完。这就是一种小满的智慧,求的是“刚刚好”,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不要太“满”,否则便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明代语录《菜根谭》中就有这样的经世智慧:“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作者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这是一种含苞待放的人生状态,蕴含着从容和美好。
近代理学家、文学家、晚清名臣曾国藩最追求的境界也是“小满”。他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更有诗词传世:“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余欢,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
现代作家林语堂也喜欢这种人生“小满”的境界,他在文中写道:“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
这大概便是古人讲究的“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在“小得盈满”的状态里,既保有生长的空间,又蕴含希望的张力。这种“未满”的哲学,实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
当然,小满之后就是芒种。这似乎又在告诫人们:取得一定成绩之后,要持续耕种,才能不断有小满的收获。小满足矣,芒种辅之,人生才能既从容安然、不急不缓却节节上升。

大好初夏,小满时节,我们也当检视自身,修身养性,让生命在夏天的清风荷香中,不骄不躁淡然前行——
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