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出门要不要带伞?”“降温何时到来?”“扬沙持续多久?”……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天气的阴晴冷暖,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脉搏,气象预报的准确率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近日,记者在市气象局业务大厅看到,大屏幕上不断滚动更新着各个气象站采集的实时数据,预报员通过雷达显示终端等平台,24小时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及信息服务工作。
预报员赵宏宇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串串数字、一幅幅卫星云图,根据不断变化的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气温等数值,反复订正预报结果。随后,将预报数据上传至相关气象平台。
“对于近日多变的天气,我们会综合分析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各种气象数据,确保发布的信息准确、及时,这对群众的生产生活至关重要。”赵宏宇说。
在天气会商会上,市气象台台长张洪杰与预报员紧密围绕近期天气的变化趋势、影响范围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每当遇到特殊天气,不同的预报员会有不同的见解,这时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后,力求提供最准确的预报信息。”张洪杰说。
除了加强天气会商和监测预警工作,市气象局还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递给应急、交通、农牧等部门,以便各部门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市气象局不断提高精准预报预警能力,组织召开灾害性天气过程复盘总结会,总结成功经验,提高预报员对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常态化检验分析天气预报质量,分享经验,提高预报准确率。充分应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预报有灾害性天气时,根据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结合灾区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估,各类决策气象服务产品被各部门采用转发。
市气象局不断提升基础业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监测能力,让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更加精确。
2023年,我市建设了X波段天气雷达。目前,该雷达运行平稳,观测范围覆盖全市整个区域,雷达覆盖范围为半径75公里,雷达观测覆盖率为100%。
除了X波段天气雷达,我市不断更新各类气象监测设施设备。
在乌海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场内,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光电式数字日照计等地面观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记录降水量及能见度等各类气象数据,并远程传输到市气象局的数据平台,供技术人员进行天气预测和分析。
“目前,全市共有21个气象站,其中包含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个区域气象站,气象站平均站间距约9.2公里,气象综合监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市气象局气象综合保障中心副主任杨晓岭说。
市气象局不断发挥气象科技创新战略支撑作用,应用风云卫星、智能网格、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强化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工作。加强雷达产品在业务服务中的应用,开展雷达产品业务应用检验评估,提高雷达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业务的支撑能力。
今年,针对大风沙尘、寒潮等灾害性天气,市气象局共发布寒潮、大风、沙尘暴等预警信号35期,大风沙尘、降水等天气实况通报50期。
“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空天地立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构建低空气象监测网络,推动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和梯度观测系统的建设,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不断提升极端天气的精准监测预警能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进重大气象灾害多部门风险研判和综合调度。”张洪杰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