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建设绿水青山 我们仍需努力

浩瀚星海中,地球宛如一粒微尘,却承载着无数生命的奇迹。

当红嘴鸥飞翔千里跨越山川,执着的是对生命的渴望;当治沙工程挥展双臂阻挡风沙,守护的是自然的安宁;当鱼虾自由畅游于黄河,享受的是生态的和谐……细数家园里这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景象,我们不免感慨。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我国围绕“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主题,呼吁社会各界以行动守护蓝天碧水净土,让文明与自然同频共振,共同书写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披荆斩棘 鏖战黄沙

扶正树苗、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桶浇水,人们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将一棵棵侧柏、白蜡、刺槐、沙枣、樟子松等苗木植入土地……待其生根、成长,又将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天朗气清,站在高处四下眺望,日渐转绿的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林区,仿若绿色丝带向远处飘荡;广阔的乌海湖碧波荡漾,偶有小船泛波水面;东岸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鲜花、绿树、青草宛如一片柔软的绿色地毯向四面八方延伸;甘德尔山麓,连绵的绿色泛着淡淡的光,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这些,是半个世纪来,成千上万的乌海治沙者驰而不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推进荒漠化治理的成果。

驰骋在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东园路上,两侧是整齐的四季玫瑰和侧柏的行道树,下车步入林间,脚下则是绵软的草毯,身旁是十几米高的新疆杨,穿行在葱郁的树林中,让人心情舒畅。

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业管护科副主任刘永胜回忆,昔日,这里是沙丘汹涌、寸草难觅的白独贵湾。为了治沙,当时的他们怀着满腔热忱,凭借一身力气,指哪儿打哪儿。沙漠里没路、没水、没电,要想实施治理,必须先完成项目区通路、通电、通水等一系列基础工程。为抢在第二年春天植树前完成基础工作,乌海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在前一年秋冬季便投入到这场战斗中,道路勘探、整地、修路、拉电、供水……一系列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车开不进去,大家就徒步进沙漠,遇上大风则是走一步退半步,稳一稳,再前进。人一进了沙漠,中午就不能回家,只能在沙漠里搭个帐篷休息,午饭也只是凉水加上混着黄沙的馒头、咸菜。”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参与白独贵湾治理的董研生回忆,在削平项目区第一座沙山时,6台推土机工作了整整24天;填筑输水主管道的一条深沟,16台大型挖掘机、推土机、运输车辆一干就是5个月;5000亩沙障扎制任务,则是在数九寒天完成的。没有路,他们就带着工人就近取材,用煤矸石垫层,修好了1条主作业路和13条支道。众多植绿先锋们为了确保树木成活率,不断尝试,采用沙障固沙、更换种植土等方式,终于在风沙中的道路两侧种植了30米宽的树林。

春华秋实,不负耕耘。经过不懈的治理建设,甘德尔山现有林地面积1772.1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35%,活立木总蓄积量23720.5立方米。

默默耕耘 植绿护绿

在海勃湾区至海南区的城际快速通道上,柔柳抽芽、榆叶梅含苞,道路两侧的防风固沙林中,头戴草帽、身穿长袖衣裤和反光马甲的养护工人正分组、分段在绿化带中忙碌着。

乌海湖(西岸)防沙绿化工程林区内,树木抽条、灌木返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在林间忙碌的陈来财告诉记者,从治沙开始,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几个春秋,现在吃住都在林区,这里就是他第二个家。刚开始,他们住的是帐篷、活动板房,四处漏风,早晨起来后,头上、被子上会盖了厚厚的一层沙,后来才改成彩钢房、砖瓦房,林区也逐渐形成规模。陈来财说:“在林区里居住,如果缺生活用品,就让妻子从海南区买了带过来。冬天买菜,同事会从市里帮着带过来。自己也在休息区的门前开辟了一块小菜地,守在这里,为的就是这片林。”“从曾经入眼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头顶是烈日,耳边是风声,脚下是滚烫的黄沙,到如今,树林绵延,生态改善,连小动物都愿意在这里安家。”工作人员赵文韬高兴地说,“守护林区,就是守护乌海湖、守护黄河,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让成活的树木成长为参天大树,是每一名林区治沙工作者共同的目标。检修管道保障绿化供水,防治病虫害、修剪枝叶让树木健康成长,清理垃圾和枯枝以防起火,每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对于林区养护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业管护科工作人员郭存利说:“植树造林表面看着是栽树、浇水、除草、杀虫、施肥、修剪等工作,可每一项工作的背后又有很多细致活儿。为了节约用水,林区讲究精准灌溉,即分区、定量、定时浇水。”

另外,巡查片区也不仅仅是走一遍这么简单,要低头查管道、抬头看枝叶,观察树木枝叶的颜色、长势,如果侧柏叶子发黄则表示有病虫害,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成片打药,还是逐棵注射药物。季节不同,树种不同,工作人员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多年来,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林业管护科所有工作人员尽心尽责,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因为处理得当,樟子松、新疆杨、红花槐这几种树木好多年没有发生病虫害。

“巡查片区,也是为了防火。我们林区是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防火。”刘永胜指着林区中的大树告诉记者,这些都是2006年种下的第一批树,当时是直径四五厘米、一米出头的小树苗,现在都长成了三四十厘米粗、七八米高的大树,如果遇到一点点火星,就可能让大家十几年的辛苦化为泡影,所以,防火也是林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希望,市民在观光、游览的时候,能够听从林业管护人员的安排,不要点火野炊、烧烤,结束后打扫干净现场卫生。

在众多林业管护人员心中,早已形成精心养护林区树木,助力其茁壮成长,才能有效防风固沙的理念。

珍爱地球 仍需努力

城市作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既是生态挑战的“主战场”,也是低碳革命的“试验田”。当固沙树种根系在荒漠扎根,低碳理念的种子也正在城市的土壤中破土而出,一场从守护自然生态到重构发展模式的接力,正以绿色为底色,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一些简单易行的生活方式,可以很好地减少能源的消耗。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方面采取低碳生活,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绿色出行、不乱扔垃圾、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在乌海市,新能源公交车、新能源出租车、共享单车、运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出行工具为道路交通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能量”。如今,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正不断融入城市发展、融入市民生活,绿色出行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市民常军告诉记者,他每天靠步行、共享单车、公交车等绿色方式出行,健身、赏景的同时也能为环境做点儿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我家有一辆车,但身边有朋友常常劝我再买一辆。其实不是买不起,而是我自己不想这么浪费。”他说,“我是‘70后’,小时候吃过生活的苦,也见识过环境恶劣带来的困苦,风沙肆虐给人们出行、生活都带来困难。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才有了如今的蓝天、绿树、美景,这些不仅仅是林业工作者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守护,减少开车,减轻大气污染,就是实实在在的保护绿色。”

家住海勃湾区的陈丽华指着整理好的废旧物品说:“我有攒旧物的习惯,牛奶盒、商品外包装的纸壳、泡沫板、塑料瓶、旧书旧报、金属物品都会收起来卖给收购站,家里不穿的旧衣物也会打包好放进回收箱。这些东西扔出去,污染环境,对土地可是不小的伤害。”

与此同时,趁着“以旧换新”的春风,家住海勃湾区德顺祥庭小区的李洁更换了家中耗电量大的冰箱、热水器和洗衣机。“以前买的时候压根不懂得关注能耗,去年家中各种家电总是出问题,维修师傅指着能效标识告诉我‘该换了,这种老家电最费电’。几个大件更换后,静音、节能,别提多好了。”她说,“其实自己平时很注重节能,一来是响应政府号召,二来还能减少家庭支出,何乐不为。”

在世界地球日,我们反思过往对地球造成的伤害,更要立下守护的誓言。从日常小事做起,随手关灯、绿色出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汇聚每个人的微小力量,终能成为重塑地球美好生态的磅礴力量。让我们以行动为笔,绘就地球的盎然生机,使这颗蓝色星球永远璀璨,福泽子孙后代。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