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乌达区:做实党建引领 提升治理效能

近年来,乌海市乌达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抓紧抓实减负增效、扩权赋能和载体创新三项举措,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减负增效为实干提速、为基层松绑

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减负之势赋能基层之治。

同频共振、同题共答,由“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转变。乌达区将党纪学习教育、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项工作一体推进,形成了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抓统筹指挥、各牵头部门分兵把口、责任单位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推动工作向规范精简高效转变。系统梳理工作任务,围绕“八个一体推进”目标,逐月绘制工作流程图、对比分析图,下发《重点任务清单》和《工作提示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实现工作督查调度、会议召开、文件下发等统筹整合、一体落实,有效破解了各自为战、多头指挥难题,全面梳理总结主要做法及成效,形成一批典型经验,为统筹整合同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扎实开展“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做到牌匾标识、证明事项、报表台账、履职事项“四清理”,采取“双组长统筹、思维导图定向、轮流坐庄推进、部门联动解题”模式,高效推进三张清单编制工作,做到事项精准、依据全面、质量过硬。

立铁规矩、划硬杠杠,由“粗放繁杂”向“规范有序”转变。乌达区严格实施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创新建立“五人小组”票决制,通过部门申请、社会工作部初审、“五人小组”复议、常委会审定等程序,推进事项联办、资源联享、部门联动,有效避免非职责事项随意下放基层,锁牢基层减负“安全阀”。探索建立基层减负监督反馈机制,随机选取部分街道社区作为日常监测点,对减负工作相关要求是否落实到位、有无新的情况发生等实时监测。组建由社区热心群众、“两代表一委员”等担任监督员的群众监督队伍,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跟踪反馈群众意见建议,帮助部门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乌达区新达街道颐景社区“流动办公桌”向小区居民征集安装便民座椅位置意见。(来源:乌达区委组织部)

夯实基础保障,推动扩权赋能为事业助力、为发展蓄势

着眼于减负后,基层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明确路径、充实力量、加强保障,激励基层干部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书写群众满意答卷。

资源下沉、精准施策,由“坐等群众上门”向“主动靠前服务”转变。乌达区推动建立镇(街道)“赋能清单”,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创新实施“五服务三保障”模式,梳理可为村(社区)提供的便民、公共、政务、专业、创新5类服务和资金、人才、制度3方面保障共42项具体内容,并公开公示,改变“事下人不下,责下权不下”的不对等关系,确保基层“接得住、办得好”。探索推进“流动办公桌”工作模式,主动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服务范围划定到基础网格上,做到事项提前告知、服务主动认领、问题快速响应。

典型引路、强基提质,由“资源散能力弱”向“品牌亮队伍优”转变。乌达区聚焦“一镇(街道)一品牌”“一村(社区)一特色”,深入开展“赛品牌、拼实绩、促服务”活动,组织实施“现场观摩比思路”“成果展示比创新”“互动交流比干劲”三项比拼,搭建起了党组织书记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共挖掘“邻里大集”“楼栋长来当家”等党建品牌30余个,助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探索成立首家社工学院,针对社区工作者的差异化需求,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以融入式、沉浸式教学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创立“书记工作坊”,邀请经验丰富的党组织书记出任客座讲师,聚焦治理难点问题,按照“每月一主题一特色”的思路,分享案例、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切实帮助新任职书记厘清工作思路、疏通发展堵点,提升能力素养,形成了“以老带新、薪火相传”的良好氛围。

注重系统谋划,推动载体创新为服务加码、为群众解忧

以开展精准服务为抓手,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多元平台、多元服务”的共建共治格局。

疏解民意、破题共治,由“单一突破”向“全面开花”转变。乌达区聚焦群众最关心的物业服务、平房区治理、多元化服务供给等问题,按照“试点引路、稳步扩面”的思路,着力做优服务、做细管理。针对群众关心的物业问题,全面推行网格党支部、物业公司联席会议和物业公司、社区网格“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物网融合”机制,引导物业公司广泛参与基层治理,努力实现“场所共享、人员共用、服务共融、问题共商”的“四共”目标。针对平房区治理难题,结合流动人口多、闲置房屋多等特点,打造红瓦房院落党建品牌,实施“环境整治一件事”“自建房修缮一件事”等举措,城管、综治、消防等行政管理网格与自治网格“多格统一、网片统一”,实现流动人口档案实时建、房屋信息月月新、垃圾废品当日清,有效提升群众生活品质。针对多元化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引入惠民食堂、托老托幼等专业化服务,打造“共享缝纫小铺”“暖心服务小店”等,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滴灌式”便民服务。搭建“家门口”的就业平台,助推供需双方深入对接,高效承接各类订单,收益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反哺社区建设,让群众尽享发展红利。

高效动员、党群同心,由“干部干群众看”向“一起想一块干”转变。乌达区编印人口精细化管理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一月一小循环,半年一大循环”人口数据动态更新频次,将人口信息采集范围扩充至5方面76项,通过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数据信息的精准分析比对,组织能工巧匠成立水电维修、家政清洁等6类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其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更好发挥自我服务作用,高效化解群众急事难事。聚焦“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常态长效,组织开展“谈变迁,话进步”感动乌达故事汇活动,通过“基层挖掘、区级展示、典型选树”等途径,采取群众讲给群众听、身边人讲身边事等形式,引导群众围绕城市变迁、幸福生活等内容,自发开展故事分享、节目展演,挖掘《逛乌海》《家乡变化大》等群众身边故事和文艺节目220余个,直接参与人数突破3万人(次),“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更加深入人心,过程中,700余名群众宣讲员主动申请担任楼栋长、街巷长,让基层治理力量更加充实,党的组织动员能力进一步提升。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