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 : 以实干向时代作答 凭实绩向人民交卷

全年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21项,制定地方性法规1部、修改2部,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6项,专题调研7次,作出决议决定6项,157件代表建议解决率84.07%,全年累计接待群众500余人次,协调解决问题130多个,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信访事项80余件……


2024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紧扣全市中心大局,从民主监督的精准聚焦,到立法探索的勇毅前行,从代表履职的尽责担当,到服务发展的主动作为,无不体现着人大代表的为民初心,无不书写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的精彩篇章。


理论强根基

绘就发展“同心圆”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才能自觉。翻开2024年人大常委会履职日历,鲜明主线清晰可见: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全面、系统、具体地落实到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找准职责定位,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前行。

“第一议题”锁定“学习”是雷打不动的惯例——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常委会党组学习第一议题、组成人员履职第一要求、人大代表培训第一课程、抓工作落实第一遵循,持续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常委会专题培训等学习制度,形成常委会党组成员领学、组成人员研学、机关干部跟学的全方位学习机制,持续做好理论武装的深化、内化、转化工作。全年开展党组集中学习16次,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题培训8次,机关集中学习轮训8次,主动从党的新思想中坚定方向、汲取智慧、寻找方法,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坚持党的领导具象化——市人大常委会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坚持重大事项、重要立法、重点工作向市委请示报告,全年就重要会议、重要工作、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18次。同时,按照市委统一安排,常委会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做好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招商引资、信访矛盾化解等重点任务的包联服务和督导工作。积极围绕市委交办的重点工作开展深度督导和调研,提出可操作、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充分彰显人大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服务发展大局的责任担当。


良法促发展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天主要是对条例(草案)进行再研究、再提升。希望大家敞开心怀,直抒胸臆,积极发表真知灼见,确保接地气、立得住、真管用。”2024年10月16日,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召开的《乌海市养犬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会上,主持人开门见山。

2个多小时的征求意见会,既没有一边倒的“集体沉默”,也没有无关痛痒“走过场”,有的是平等的沟通,有的是问题的探讨,有的是观点的博弈,记录人员的记录纸记满了几十页。“厚重”的民意被充分表达出来。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更是城市发展的基石。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全市发展需求和群众期待,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法律法规实施监督,推进执法司法监督,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及时跟进修正《乌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及地方立法工作规程,进一步完善指导思想、扩大立法权限、细化立法程序,推动立法与改革衔接统一。出台《乌海市养犬管理条例》,严格登记管理、规范养犬行为,营造安全、文明公共环境;修正《乌海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保障地方性法规与党的政策、上位法协同一致;开展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保护立法调研,提高立法的科学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启动乌海市黄河河道保护与管理立法,为扛起黄河入蒙首站首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为全力确保法治之效,市人大常委会把执法检查作为推动和保障地方性法规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定期开展执法检查,直面法规发挥效力的堵点难点,推动地方性法规进一步融入普法、执法、司法。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机制,提升备案审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监督“组合拳”

打出发展“加速度”

有效履行监督职权,增强监督刚性和实效,保障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细,保证法律法规有效执行……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打出了一套监督“组合拳”。

聚力经济稳健运行持续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定期听取计划、预决算执行和审计工作报告,审查批准市级决算和预算调整方案,深化预算草案“三审”制工作,扎实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建立“提前介入—强化监管—交办问题—落实反馈”的预算联网监督闭环,督促政府“把钱用在刀刃上”。开展政府债务审查监督,强化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过程监管,为人民守好钱袋子、看好账本子。着眼守好国有资产“家底”,全面落实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制度,推动政府健全监管模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加大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监督力度,推动问题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着力破解“屡审屡犯”难题。

聚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监督。市人大常委会多次专题调研新材料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工作情况,监督解决产业发展创新支撑不够、资源要素保障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推动科技赋能新材料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连续三年分别对矿权整合、焦化整合、煤炭洗选行业垂直一体化整合工作开展监督,为市委科学决策、政府精准施政提供重要参考,助推区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聚力生态环境保护持续监督。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开展中央、自治区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监督,组织三级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听取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黄河流域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报告、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报告,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人大力量。

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监督。市人大常委会把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本届人大常委会监督重点,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1+N”政策体系落实情况,综合运用专题调研、听取审议报告、专题询问等方式,推动教育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班主任绩效奖励等政策逐条落实到位。同时,积极回应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期盼,深化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人大代表助力“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决定》,跟踪监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等重点工作,促进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社区业态功能更加完备、生活服务品质有效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监督职权,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监督工作实绩,交出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出彩答卷。


代表“好声音”

变成发展的“最强音”

督促物业管理信息公开公示,引导居民依法积极参与小区物业管理;帮群众反映问题,促成相关路面重新整修……市区两级人大代表在网格内亮身份、开展活动,化身法律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民主管理监督员、民生实事协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及时收集反馈民情民意、协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监督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充分发挥新时代人大代表作用的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四项履职新机制,不断拓宽代表履职渠道,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积极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到居住社区报到、主动参与诉前调解、信访代办、反映监督事项等工作,全年开展接待群众活动120次,协调解决民生问题150多个,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信访事项100余件。优化代表调研视察活动,通过开展“专题调研月”等形式,组织全市人大代表围绕产业转型、环境保护、民生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8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6篇,向自治区、市两级“两代表一委员”工作机构报送建议34件,展示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时代风采。加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力度,推进代表之家(站)“建、管、用”迭代升级,开设代表履职App,推行代表“码上办”服务,切实将“家站”建设成群众“连心桥”和民意“直通车”。有序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工作,票决民生工程54项并推动实施,让纸面上的“项目清单”落实为群众看得见的“幸福账单”。

如今,在三区的人大代表之家(工作站),“有事找代表,管用!”成了居民的“口头禅”,也彰显了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市人大常委会将紧跟市委决策部署,围绕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贴立法、监督、决定、代表等工作实际,依法履职尽责,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