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近年来,乌海市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构建起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今年,乌海市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乌海乌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巡检员正在查看反应釜和各类仪表,并及时记录设备运行情况;智能仓库内,智能叉车正在搬运码放成品。
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乌达高新区首家医药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生产研发企业,采用先进的“三合一”反应技术和催化剂激活套用技术,其产品药用适应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绿色制造示范单位、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该公司主要生产喹诺酮类原料药及中间体、降血糖血脂原料药及中间体等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浙江、江苏、上海等地。
内蒙古源宏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告诉记者,多年来,该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耕技术研发领域,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公司拥有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主要载体。今年以来,乌海市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双提升”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成果“三清零”行动。目前,累计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81家,覆盖率达37.85%;有研发经费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63家,覆盖率达29.43%;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66家,覆盖率达30.84%。
记者在位于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南产业园的内蒙古和利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聚丙烯腈(PAN)原丝和10万吨聚丙烯腈(PAN)基高端碳纤维项目一期建设现场看到,碳化车间厂房一字排开,走进车间,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练习原丝上架操作等。
内蒙古和利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从事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企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其项目于2023年5月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11.5亿元,分三期建设。项目一期主要生产T400、T500型碳纤维,主要用于生产运动器材、电力绝缘器材等;项目二期主要生产T700、T800型高端碳纤维,主要用于生产军用设备、航天航空设备等。其中T800碳纤维是目前国际上能实现工业化量产的最高强度碳纤维,其抗拉强度达到了54.9亿帕,在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该项目一期1号碳化车间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2号碳化车间厂房主体结构已完工,3号碳化车间正在进行场地平整,配套公用工程已基本完工。预计12月中旬,1号碳化车间1号线投料试运行。
内蒙古和利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刘小东告诉记者:“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园区以及工商联、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科技等部门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店小二’式服务,推送税务、科技、投融资等助企惠企政策,协调解决各类问题,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乌海投资兴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
碳纤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工艺技术复杂、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行业技术性强等特点,因此,行业进入壁垒较高,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高超的技术水平和雄厚的资金支撑。该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壮大我市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填补国内碳纤维需求缺口。
乌海市全力推进政策落地工程,制定印发《乌海市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若干措施》《乌海市科技局2024年科技惠企政策清单》等文件,扎实做好企业诉求问题解决、科技成果登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向上争取资金等工作,为民营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和创新环境。
赛思普科技公司“如意铁”、清陶能源科技公司固态锂电池、东景生物环保科技公司电子级γ-丁内酯(GBL)、恒业成有机硅公司高含氢硅油、永太化学公司锂电池电解质六氟磷酸锂、青石化学公司高牢度分散染料……如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遍地开花”的民营企业发展格局在乌海已基本形成,成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乌海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落细“科技兴蒙”行动和科技“突围”工程各项任务,抓好人才队伍和科创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以科技创新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厚植产业强市发展优势,切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