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峰亲笔信的复印件

双菱牌气手枪说明书
1984年11月17日,奥运冠军许海峰寄给内蒙古第一通用机械厂(第九六四厂)一封亲笔感谢信,信中,许海峰对该厂生产的“双菱牌”气手枪帮助他提高训练成绩,乃至射落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首金的功劳十分赞赏,也由此引出了奥运冠军与一通厂之间一段不解之缘。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特定背景,谈到这段缘分,还要从一通厂生产枪的历史说起。
曾经“枪”名赫赫
众所周知,一通厂素来以生产军用7.62毫米口径半自动步枪(五六式)闻名。1979年“军转民”后,国家体委提出,军工企业为全国各学校生产一些体育训练气手枪,亦可供专业、业余射击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使用。1980年,内蒙古国防工业办公室军工处下达了试制50支气手枪的生产任务。于是,一通厂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时任一通厂生产科长的宋恩普回忆说,当时,厂里并没有生产气手枪的先例,走出第一步源于一次“无心之举”:一名叫李昱秀的老工人无意中鼓捣出一把简易的气手枪。虽然是土法制造,却触动了厂里的生产灵感。于是,工程师孙炳在缺乏图纸等技术资料的前提下,依据同事外出考察提供的专业气手枪性能原理,设计出了一整套技术生产规程,同步进行了试制。“按照规程,技术人员采用中碳钢、高碳钢生产出了枪管、瞄准系统、拉杆、活塞等零部件组合在一起,枪表面经过法蓝、镀铬处理,就变成成品了。”宋恩普表示,以当年一通厂的技术力量和装备优势,生产气手枪水到渠成。
据时任一通厂副总工程师的刘兴全介绍,气手枪试制成功的1980年,厂党委书记张兴汉和他带着样品赴北京国家兵器部生产技术局向领导汇报情况,看过样品,有关领导推荐他们到北京市体委“碰碰运气”。在隶属于体委的怀柔射击场,主管人员对枪的性能测试后认定产品完全合格,还留下了一部分样品。也许是机缘巧合,许海峰经北京市体委引荐,对一通厂生产的气手枪产生了兴趣,并伸出了“橄榄枝”。这里要提到一个背景,此事之前,1980年10月25日,一通厂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双菱牌”气手枪商标。
助力实现奥运冠军梦
1982年7月,许海峰给一通厂致信,购买了2支“双菱牌”气手枪和10支弹簧、20个皮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海峰配备了一通厂生产的“双菱牌”气手枪,良好的性能及精准度使他如虎添翼,训练和比赛成绩步步攀升,从全省冠军直至把奥运前的集训效果发挥到了最大化,可以说,“双菱牌”气手枪对许海峰奥运夺冠功不可没。从洛杉矶回国后,许海峰再次提笔对一通厂给予其的帮助表达了感谢,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时光荏苒,2010年,自治区第十二届运动会在乌海举办期间,许海峰专程赶来,谈话间还提到了那段津津乐道的往事。
“双菱牌”气手枪的辉煌不仅于此,当年相比动辄上万元的德国产气手枪,其每支41.6的价格加之不错的性能,堪称质优价廉的典范,畅销即在情理之中,据统计,1980年至1982年,一通厂共生产销售了1.4万支“双菱牌”气手枪。而生产民用枪支的年代,一通厂的拳头产品除了“双菱牌”气手枪,还有单双管猎枪和长气枪。
许海峰的感谢信
第九六四厂领导同志们:
你们好!你们的来信我已经收到了,首先对你们的祝贺,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在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全靠党的培养、人民的抚育、教练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我是1982年5月6日调安徽省巢湖地区集训,当时训练用的是你厂生产的双菱牌气手枪,我训练的最高成绩是386环(当时是40发项目)已经超过运动健将标准,经过3个月的训练,同年8月25日在安徽省第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以370环获第一名,把打西德枪、上海枪的省队队员长(多)了16环之多,把省记录提高了26环之多。同年11月8日调省队集训,我还用了2个月的双菱牌汽手枪,集训的最高成绩是569环(调省队后改60发项目)。
我目前训练比较紧张,12月上旬还要参加全国射击分项赛(福州),离比赛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来往的信件、开会、记者采访等比较忙,不多谈了,有机会我们再谈吧!愿你们厂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气手枪,为我们早日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
许海峰 84.11.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