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人间秋色尽 万物迎初冬

立冬立冬,秋色已终

岁月忽晚,一夜之间,立冬节气就静悄悄来到了我们身边。

与往年立冬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降温不同,今年的立冬节气似乎格外温和。连日来,尽管气温有所波动,但总体来说,我市的夜间最低温度仍然维持在0摄氏度左右,这让不少市民都感叹:“今年的立冬不太冷。”

不太冷的天气也让人们沉浸在晚秋余韵中舍不得告别。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乌海人民实打实体会了一把“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乌海的晚秋,白云悠悠,秋水明净,气候宜人,山与树与城都是五彩的,红色、黄色、绿色、褐色,层林尽染,犹如一幅绝美的油画。

这样美好的秋色仿佛还在眼前,转眼就要迎来万物萧瑟的冬天,如何不令人愁肠百转。就算再不舍得,时光也不肯作片刻的停留,昨日秋色浓,今朝寒风起,从黄叶纷飞到万瓦霜白,从大雁南归到北风萧瑟,一年时光,转眼就到了岁暮。

但令人欢喜的是,立冬毕竟是个好节气。除了昭示岁暮天晚,还象征着蓄能积势。也正是因为如此,从古至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立冬都是个很重要的节气。

古人很重视立冬。作为标志着四季轮转的节气之一,立冬比其他“三立”多了一重肃穆的含义。从汉代开始,立冬时节就设置有“迎冬礼”,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设坛祭祀,祭祀之后还要“赏死事,恤孤寡”,即对烈士遗属、孤寡老人等困难户给予抚恤。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时庄重的“祭祀”含义在今日有了其他的呈现方式,不一定在“立冬”当天,但也必然距此不远,比如北方地区流行的“十月一,送寒衣”的祭祀习俗,便是由此衍生而来。

除了祭祀,立冬节气之所以备受民间重视,也是因为它代表了农忙告一段落,人们要开始享受丰收、休养生息。我国南北地区关于立冬都有很多的风俗和食俗,就是因为这一天被广泛地定为“补冬日”,“立冬补冬,补补嘴空”,辛苦劳作了一年,立冬日吃点好的,就是人们犒劳自己的最好方式。

风寒日冷,正宜养生

立冬之后,风色渐寒,养生就要提上日程。

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扰动阳气。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损失,这是适应冬季气候保养和闭藏机能的方法。

除了早睡晚起、注意保暖外,立冬后还应该如何调整?有多年中医从业经验的刘静波告诉记者,饮食调整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刘静波说:“冬季饮食要以温补为主,多吃牛羊肉、瘦肉、鱼、甲鱼等,夏天不宜多吃的龙眼、大枣等温热食物,如今也可以多吃一点,不仅能补充因寒冷而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补虚。”

对于老年人来说,初冬时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可以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除了注重饮食的调理,立冬之后,情志调理也很重要。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王晓莉就提醒大伙儿:“立冬之后,万物凋零,色彩远不如秋季丰富,很容易使人郁郁寡欢,因此对于敏感多思的人来说,更要格外注意调整情绪,消除烦闷。”

王晓莉建议,调整情绪可以从日常入手,“比如居住环境可以适当选用明亮活泼的颜色,营造舒适的视觉感受,也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观影、玩游戏等方式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

有运动基础的人则应该选择更适合冬天的运动来增强体质。冬泳爱好者张思源告诉记者,初冬气温降低,但水里的温度还没有低到人体不能接受的程度。此时进行适当训练,可以起到增强体质的作用。

眼下也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候。连日被顶上热搜的支原体肺炎、流感、诺如、新冠病毒感染等,都是秋冬时节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罪魁祸首。对此,健康中国官方微信也发布提醒,秋冬季节,要做好防护,保护好儿童、老人等重点群体,勤洗手、勤通风,并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避免飞沫传染。

立冬补冬,补补嘴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老百姓来说,立冬这个节气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做,那就是“打牙祭”。

说起立冬吃啥,不少市民都表示,饺子肯定少不了。

祖籍徐州的温瑞瑞告诉记者,在她的老家,立冬之日肯定要吃酸汤饺子,一是表示对这个节气的重视,二是因为此时农忙结束,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包饺子。

河北人常玲也记得,小时候每逢立冬,母亲总要张罗着全家人包饺子。但此时天气不够寒凉,且离“年”还远,家里的牲畜都还好好地养在圈里,包饺子用的肉只能到集市上去买。

母亲带着她逛大集买羊肉,一改夏日时的“抠抠搜搜”,豪气地指着一条肥润的羊腿包了圆儿,店家乐滋滋地帮她们把肉剔好,棒骨拆分,于是这一日家里的餐桌上,除了有热腾腾的羊肉馅饺子,还有香喷喷的羊汤。

“长大后才知道,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中的仪式感。”常玲说:“农家忙了一年,终于能歇歇了,粮食已经归仓,心里有了底儿,也就舍得款待肠胃啦。”

除了吃饺子、喝羊汤,在我国南方地区,立冬时人们还爱吃滋补的鸡鸭鱼肉。冬季是消耗能量的季节,民间又素来都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因此“姜母鸭”“麻油鸡”“四物鸡”都是坊间常见的立冬菜品。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风俗自然也很多,除了以上提到的,还有一些食俗也非常有意思,比如南京有些地方就有“一日半葱,入冬腿带风”的说法。从立冬之日开始,人们就开始在餐桌上摆上生葱,利用生葱的辛辣来抵御冬季的湿寒。这种食俗其实很有道理,生葱性温味辛,吃了有助于发汗,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也能增强。

时至今日,“立冬美食”也有了更多的变化。比如当代年轻人就更喜欢用热腾腾的烤红薯、香喷喷的烤板栗、又脆又甜的糖葫芦和口味丰富的热奶茶来迎接冬日。立冬日一到,注重仪式感的年轻男孩女孩们总会呼朋唤友去凑齐“入冬四件套”,然后再美美地拍个“九宫格”发在朋友圈里,以此庆祝冬日时光的开启。

冰溪空岁晚,浅水落寒沙。总而言之,立冬就是这样一个既萧瑟又唯美的节气。岁月不居,在季节与季节之间的交汇,慢慢体味,总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诗意。

今日立冬,万物收藏,愿我们都能在这个冬日有暖阳相伴,积蓄力量,迎接下一个春日的到来。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