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深入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命题,成为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正确政治方向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只有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才能以民族团结为核心做好学生民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各民族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的绚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绽放。
二、丰富理论课程内容,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政治素养和理论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要组织教职人员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及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二)将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纳入高校教学计划。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北疆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
(三)要加强对周边中小学的指导,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乌海市着力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五大维度拓宽路径,抓好“拔节育穗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聚焦课程育人,上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严格实施德育课程计划,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聚焦文化育人,推动校园文化提能增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聚焦活动育人,抓实品牌活动示范引领,着力培养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聚焦实践育人,充分挖掘“社会大课堂”育人资源,把“三全育人”从学校小课堂延伸到社会大课堂;聚焦协同育人,健全家校社共育体系,共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开展和重视社会实践,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效
       思政课要与现实结合起来。一是突出问题导向。要鼓励学生从书斋里走出来,到现实社会场景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理论,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二是突出价值导向。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讲好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团结进步的建设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发展故事,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价值内涵。三是突出目标导向。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锤炼能力,建好有形有感有效的“实践大课堂”。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