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内蒙古乌海市多路径利用再生水——让再生水成为“第二水源”

黄河岸边,站在内蒙古乌海市内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乌海湖在太阳映照下波光粼粼,与对岸的乌兰布和沙漠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沙湖城”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

图为乌海湖。记者张枨摄

地处内蒙古西部、黄河流域上游的乌海市,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气候干旱少雨,历年平均降水量158.6毫米,平均蒸发量高达3289毫米,是年降水量的20多倍,导致自产水资源非常有限。作为典型的缺水地区、水环境敏感地区、水生态脆弱地区,黄河水孕育塑造了乌海,也让其更加珍视水资源,积极开发再生水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焦化工基地和氯碱化工生产基地,乌海市坚持“四水四定”,统筹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生态等领域。2023年乌海市再生水收集利用量近2500万立方米,工业用再生水量达再生水总量的86%,生态用再生水量达再生水总量的14%,再生水利用率达94%。乌海市获评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中期评估23个优秀城市第六。

市政污水产出再生水 助力工业企业发展

走进位于海勃湾区的乌海市污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只见浑浊的污水流过一座座巨大的水池,经过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等一道道工序后,最终变为澄清的水进入管网。

图为乌海市污水处理厂。记者张枨摄

“我们承担着乌海市海勃湾区的居民生活污水处理任务,预处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所携带的垃圾,生化处理则对污水中的COD、氨氮、总氮、总磷等进行处理,经沉淀池泥水分离,深度处理则将水中极小的杂质去除,并通过消毒流程消除大肠杆菌等,最终使各项出水指标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该公司副总经理项予莘介绍。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工艺改造,污水处理能力由原先每天4万立方米提升至6万立方米,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保证了出水水质的稳定,而排出的剩余污泥则经过脱水处理后全部委托第三方进行无害化处置。

“去年我们收集处理市区生活污水1534万立方米,除掉生产用水、蒸发等,再生水产生量达到了1395万立方米,其中1228万立方米为两座电厂和工业园区企业生产使用,剩余167万立方米则用于生态绿化。”项予莘说。

图为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热电厂。记者张枨摄

跟随再生水管网一路行驶,来到了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热电厂,两座巨大的冷凝塔出现在眼前,这里承担着发电和海勃湾区冬季供热的任务。在乌海热电厂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控制中心,再生水要经过曝气生物滤池、机械澄清池以及双室过滤器等系统深度处理,去除生物质、降低浊度后的水质达到工业循环水的水质标准。“2018年前我们主要采用地下水,如今已全部替换为再生水,一年可节约地下水480万立方米。”热电厂副厂长常建军说。

图为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乌海热电厂循环水处理系统。记者张枨摄

热电厂主要通过锅炉加热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供热,而用于锅炉补给的水则要通过另一套循环水回用系统深度处理,经过高密澄清、超滤、反渗透除盐等流程后,产出的淡水可用于工业生产。

“该系统每小时可处理300立方米的循环水,其中184立方米淡水用于生产,剩余的116立方米水则分为两种途径,40多立方米进入回用系统再次处理利用,70立方米水质较差的,则进入脱硫塔作为脱硫补水,经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及末端废水零排系统处理合格后,或干灰拌湿降尘处理或烟道蒸发,最终实现全厂废水零排放。”常建军告诉记者。

乌海市现有2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市政排水管网259公里,产生的再生水绝大多数用于工业生产。“我们将继续完善城镇排水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收集处理回用生活污水,在改善城镇人居环境、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统筹配置用于工业企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乌海市水务局副局长闫世伟表示。

园区污水系统回收处理 实现一水多用

来到位于乌达区的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只见一家家企业的污水通过管网排送到乌海市倍杰特环保有限公司园区污水处理厂,经过生化段处理后,再通过气浮置处理,随后污水经过活性焦吸附后,去除色度,逐渐变为清水……

图为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园区污水处理厂。记者张枨摄

“我们采用‘生化法+气浮+活性焦’工艺’,使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后,再与市政污水厂产出的再生水混合,供园区企业使用,每年可节约工业取水600余万立方米,减少市政中水外排300余万立方米。”园区污水处理厂厂长柏德参向记者介绍。2023年该厂再生水产生量605万立方米,其中524万立方米用于园区企业生产和降尘,81万立方米用于生态环境,实现了“市政污水+工业园区污水联动处理”的资源化利用。

图为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达产业园园区污水处理厂。记者张枨摄

“现在园区有30多家在产企业,其中9家企业的污水在达到综合排放三级标准后进入我们污水处理厂,而其他企业则靠自身的中水系统回收处理,不需要排污。”柏德参说。

图为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记者张枨摄

园区企业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便是依靠自建中水回收装置实现零排放的企业之一。在该公司的一处车间,只见一根根管道连接着净化设备与一台台巨大容器,所有循环水排水和生产、生活废水都经过污水处理装置后,进入中水回用装置,实现再生回用。“我们对再生水实现了分质用水,绝大部分水经过处理后都将再次进入生产工艺,循环使用,对于少部分水质较差的,则进入对水质要求较低的电石生产环节,之后排出的水,再进入水质要求最低的炉气净化系统,用于降尘,实现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该公司技术部部长韩永斌介绍。

“过去我们每年要外排废水110万立方米,如今全部回收利用,污水实现零排放,中水回用装置在满负荷运行状态下,一年可回收中水约400万立方米。”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向东说。

图为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记者张枨摄

而对于地处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勃湾产业园的乌海市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市政污水处理产出的再生水,经过处理后则能完全用于钢铁生产。“原来需要补充新鲜水的烧结、炼钢、轧钢等用水环节,如今使用再生水替代部分新鲜水,减少了新鲜水消耗;再生水深度处理后,水质达到软水水质指标,供给制氧、炼钢结晶器、炼铁等环节使用;产出的污水则全部回收循环使用,实现了零排放,其中水质较差的则用于炼铁冲渣、钢渣热闷等环节。”该公司供水作业长赵永春说。该公司已建成多个循环水系统,在生产中实现了分质用水和串联用水,大大提高了用水效率,年节约新鲜水量74万立方米,吨钢耗水量从2.3立方米降到1.7立方米,优于《内蒙古自治区行业用水定额》吨钢耗水量2.1立方米的领跑值标准。

据统计,乌海市现有4家园区污水处理厂,2023年再生水产生量为1049万立方米,回用于工业企业880万立方米,回用于城镇环境169万立方米,园区污水实现应用尽用。“乌海市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企业应用高效冷却、无水清洗、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产工艺替代等节水工艺和技术,建立产城融合用水新模式,鼓励企业间串联用水、分质用水,达到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实行废污水资源化利用,减少新鲜水使用量,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乌海市政协党组成员、乌海市水务局局长李和平说。

利用再生水 实现节水降本增效

工业企业对于再生水的利用,往往需先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中水回用装置、实施企业排水管网建设及改造等,那么采用再生水是否能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再生水水质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反而优于常规水,使用再生水能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在深度挖潜水资源的同时满足企业生产需求。“之前用于生产的除盐水主要是黄河水,如今全部改为处理后的再生水,从电导率、PH值、碱离子、氯离子、硬度等水质指标,都优于黄河水。”内蒙古恒业成有机硅有限公司技术部主任陈世杰给记者算了笔账,“采用处理后的再生水,我们化水车间各单元设备运行稳定,超滤系统由初始的使用3年就更换,降低到使用5—6年才更换,工作强度降低,使用周期延长,同时减少了废水排放,实现了循环利用。”据统计,该公司每年减少排污量40万立方米,即节水40万立方米,节约各类费用近800万元。

企业建设再生水处理设施,能够在节水的同时实现降本增效。“我们去年投资6371万元对公司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技术改造,将外排于园区污水处理厂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后综合利用,提高了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和废水综合利用率,降低新鲜水的消耗。”内蒙古宜化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斌说。项目实施后,污水经过处理后可达到工业脱盐水标准,项目满负荷运行后,在保证各水处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每小时可减少外排废水152.5立方米,全年可增加122万立方米再生水资源供生产循环使用。“这使得我们不用再花高价购买新鲜水,同时产能显著提高,每年降本增效达400多万元。”李斌说。

“乌海市于2011年将再生水利用纳入日常管理范围,多年来坚持将再生水、雨水、矿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配置和集中调度,并逐年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闫世伟说。乌海市还制定并实施了《乌海市节约用水条例》,其中规定“对节水改造、节水示范和非常规水开发利用等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

“我们将持续推动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应收尽收,不断提升再生水利用效率,统筹配置再生水回用于重点工业项目,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探索多水源协同,多路径保障,形成规划布局、生产输配、利用管理、政策支撑模式,把再生水作为工业的‘第二水源’,走出再生水资源配置利用的‘乌海之路’,为全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用水保障。”李和平表示。

相关推荐

评论

获取更多评论